2018年10月到2019年4月,大佛在脚手架里再度“闭关”。不过这次工程不是修缮,而是被定位于“前期研究与勘测、以及抢险工程”,针对的是大佛胸腹部后期修缮层起鼓脱落病害。
孙博是此次项目的负责人。“文物工程分为四档,分别是日常维护、抢险工程、修缮工程和重建工程。”他说,对大佛来说,日常维护就是清洗表面微生物,抢险即对胸口的险情进行处理,修缮则为维修和修复,而重建就是恢复已灭失的古建筑,比如曾与大佛共存的大象阁。
孙博提到,当时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项目经费不足400万元,其中包含90万元的大佛胸口抢险工程。2018年10月起,他们用一个多月搭好了脚手架,之后对大佛的状况进行勘探研究,再根据研究后的数据制定方案,请专家评审,再经由四川省文物厅上报国家文物局。
但这项工程依然不包括水害治理。据2018年12月24日国家文物局发给四川省文物局的批复:“大佛水害治理及本体维修加固等整体保护方案尚未确定,建议本次工程的主要目标为险情排除,在大佛整体保护项目启动前确保文物及人员安全。工程范围宜限定为局部险情部位。”
这意味着修缮后的保持期依旧只有3~5年。“当时专家们达成统一意见,不开展排水工程,只修补锤灰层,只解决暂时的问题。下一步继续做勘察研究,监测水的状况。”孙博说。
当大佛隐于脚手架内,旅游业受影响,景区也有压力。2018年底,孙博搭好脚手架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主要进行勘测和专家评估工作,并针对胸腹部空鼓开裂撰写报告,当层层上报的批复返回他手上时,已经是2019年1月,距离春节只有20多天,管委会当时要求春节前完工,到了春节,他们不得已拆除了罩住佛头的脚手架,将大佛面容向游客露了出来,春节后,又继续施工一个月。
在乐山市,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是旅游业的支柱。2018年,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全年接待游客410.12万人次,门票收入2.96亿元,这一数字在全国石窟寺景点中居于前列。这一年年底,因脚手架遮住了大佛两百余天,令景区门票收入遭受了损失,2019年的景区门票收入比2018年减少7000万元。一位接近景区的人士告诉记者,大佛经过那次维修后,景区人员收入甚至受到了影响,“加班费和绩效奖金都变少了。”
这不免让外界怀疑,对大佛动工如此“谨慎”,是否也有旅游业受损的顾虑。对此,乐山大佛管委会党政办主任、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院长范元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门票的损失是乐山市政府为保护大佛付出的“心甘情愿”的代价。“我们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大佛的保护工程,虽然工程要关闭整个栈道,所有的游客都不能下去看大佛,对我们的旅游收入会产生影响,但是市政府依然决定要关那么久。”
乐山大佛每年两三亿元的门票收入都用在何方?记者获悉,乐山大佛管委会是乐山市政府派出机构,有在编人员近300人。2021年6月,又成立了副县级事业单位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编制25人,在此之前,负责乐山大佛研究保护的是管委会内设机构。而景区运营由国企乐山大佛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景区的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与企业签合同,在旅游旺季,这些人员数量高达2000人。接近景区管委会的一位人士称,每年景区的收入主要用于人力成本和运营开支。
这位人士还透露,乐山大佛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次动工都需要上报国家文物局,邀请专家进行谨慎的论证,大佛管委会只有进行除草、给大佛“洗脸”等日常维护的权限。此外,大佛的保护经费主要由国家文物局下拨,地方鲜有配套。
然而,按照相关政策,景区经营性收入一部分要用于文物保护。根据国家相关政策,2013年5月10日, 四川省政府在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写道:文物旅游景区经营性收入中,应按不低于 5%的比例优先用于文物保护。
但当记者向范元元问及这项政策,她表示自己并不熟悉。“这对我们是个利好。”她解释说,大佛研究院成立还不足半年,她还在理顺业务,“现在的研究院有独立的财权,相信会为大佛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范元元否认因成本问题而暂缓修缮大佛。她认为,文物修缮需要谨慎,在修缮之前,应开展涉及多学科的勘测研究,少则一年,多则五年,才能拿出足够科学的数据。
于1991年结项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初步提出了包括治理水害在内的保护建议,而如今已经过去了30年。大佛渗水的来源是什么?大佛内部水往哪里流?排水究竟怎么改?都缺乏相对权威的研究。
“学界的研究长期停滞。”孙博告诉记者,如今乐山大佛排水系统的研究,“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始。”如今在学术期刊上,多是一线工程人员发表的数据。
陈列在乐山大佛博物馆的大佛历史图片。翻拍/本刊记者 苑苏文
孙博所在的中铁科研院西北院从1989年起就参与大佛的修缮,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也是这两年开始对大佛渗水来源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大佛眼下的主要病害,是以头部为主的空鼓开裂和渗水。“病害因素如果排名的话,可能渗水是最重要的。”经过初步研究,孙博发现渗水很大比例来源于雨水。“下雨几十分钟后,大佛胸后饱水层的渗水量直接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