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关于"农村低保全面取消"的传言也引发了很大的热议,但多地老人都是因家庭收入超标被取消低保的。对此,民政部门明确回应:农村低保并未全面取消,而是政策执行更加精准化,重点核查四类不符合条件的人员。
那么,到底是哪四类人员要被重点核查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政策调整背景:从"兜底保障"到"精准救助" 。
近年来,我国农村低保制度逐步从"广覆盖"转向"精准化"。2025年民政部发布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明确要求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强化动态管理,并引入更严格的收入与财产核算机制。
例如,云南、江苏等地将赡养费、存款利息等纳入家庭总收入核算,并规定拥有商品房、私家车等财产的家庭直接取消资格。这一调整的背景是低保资金使用效率的优化需求。2025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已提升至每人每月830元,部分地区如江苏高邮、海南三亚等涨幅显著。
但与此同时,"假低保"问题仍存,部分家庭通过隐瞒财产或虚报收入占用资源。政策收紧旨在将有限的救助资金精准投放到最困难群体,避免"养懒汉"和"关系保"现象。因此并不是全面取消低保户,而是把这些救助资金真正用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群。
二、四类重点核查对象:谁将面临清退风险?
根据多地政策文件及案例,以下四类人群成为本轮核查的重点目标:
第一,收入超标家庭。包括子女赡养费、高龄补贴等转移性收入总和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家庭。政策要求此类家庭需退出低保,以确保资源流向更低收入群体。例如云南罗平县黄某中老人,因子女年支付1.8万元赡养费,家庭人均年收入达1.78万元,远超当地6400元标准,因而被取消资格。
第二,财产不符条件者。
名下有商品房、商铺、私家车(含二手车)或家庭存款超过5万元的农户。江苏、辽宁等地明确规定,此类财产状况直接反映家庭经济实力,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定义。
第三,提供虚假材料者。
通过伪造证明、隐瞒真实收入骗取低保的"假低保户"。多地建立跨省核查和公示制度,要求申请材料需在村(社区)公示7天,并接受群众举报。一旦查实,不仅取消资格,还将追究伪造材料的法律责任。
第四,因自身行为致贫者。
因赌博、吸毒、拒绝劳动等主观原因导致贫困的家庭。政策明确此类群体不符合"救助优先"原则,需通过就业帮扶而非低保兜底实现脱贫。例如,湖南某县对因赌博致贫的农户采取"清理+就业培训"双轨措施,推动其自力更生。
三、争议与挑战:政策执行如何平衡公平与人性化?
尽管政策初衷在于提升救助精准度,但执行中仍面临多重争议:
1、赡养费核算合理性。
子女赡养费计入家庭收入的规定引发广泛质疑。反对者认为,赡养费本质是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不应与工资收入等同视之。若老人因疾病需高额医疗支出,仅以收入超标取消低保可能导致实际生活困难。
2、财产审查的"一刀切"。
拥有二手车辆或农村自建房是否代表"经济富裕"?部分案例显示,车辆可能是谋生工具(如运输农产品),而农村房产市场价值有限。政策需进一步细化财产评估标准,避免误伤边缘困难家庭。
3、动态管理的执行难度。
部分地区因人力不足,难以及时复核家庭经济变动。云南某镇工作人员坦言:"每年需核查数千户,仅靠基层干部难以做到精准。" 因此,亟需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核查效率。
实际上在这些年农村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有些人反而羡慕农村的低保户、五保户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有一部分的"假低保户",他们通过关系,或者是虚假瞒报等方式获得了低保户的资格。
可是却"住豪宅"、"开豪车",平时啥也不干,整天游手好闲的,还常出入牌馆等。而一些真正贫困的,或者是残疾的人员,却不能享受到这些政策。所以有些农民才会支持取消低保,建议取消低保。
不过现在国家对这方面也是把控越来越严格了,相信随着农村严查的深入,假低保户都会被清除出去,从而让真正困难的人群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