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塔利班执政4个月 中国学者:社会治安比我想得好

2021-12-27 10:30  环球网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距离塔利班拿下喀布尔、再次执掌阿富汗已有4个多月。国际社会格外关注重掌政权的塔利班如何治理这个饱受战乱和发展滞后困扰的国家,特别是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政时相比,会做出哪些调整和变化。11月上旬到12月上旬,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汪段泳与团队在阿富汗进行了为期29天的田野调查,足迹遍布喀布尔、坎大哈、赫拉特、巴米扬等主要城市以及部分边境口岸、工业园区和矿区。结束阿富汗之行后,汪段泳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的见闻与思考。

反恐,考验塔利班国家治理能力

环球时报:这次到阿富汗做田野调查顺利吗?

汪段泳:完成这次在阿富汗的田野调查确实很不容易。近一年多来我一直在巴基斯坦做调查,并从今年6月开始准备前往阿富汗,当时签证就比较难办理。按照在巴中国人的经验,以往去阿富汗相当容易,甚至在使领馆提交材料后当场就能拿到签证,签证费只需要几十美元。但从6月开始,我发现不仅我的签证没有下来,而且几乎所有在巴中国人都申请不到签证。塔利班进入喀布尔后,我和团队其他人“另起炉灶”,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花费不菲代价才拿到签证,最终从伊斯兰堡乘坐民航客机飞抵喀布尔。据我了解,巴与邻国阿富汗的主要口岸——托克汉姆口岸还未完全开放,对人员出入境管制比较严格。

环球时报:阿富汗的几座主要城市都在您的行程中,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对这些城市的直观感受?

汪段泳:因阿富汗大量人口和资源都集中在首都喀布尔,那里展现出在发展中国家常见的“大城市病”。大量的民众在四周的山上居住,私搭乱建出大面积的“城中村”和贫民窟。喀布尔有不错的酒店,也有公园和动物园,甚至还有一个名为“西湖”的风景区,但整体而言,工业化和现代文明生活的痕迹并不多,而且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存在距离。通常只有受过良好教育或者说比较有钱的人,才会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怎么去消费。这样的反差更体现在我在坎大哈看到的一个豪华小区,或者说独立小镇上。它的门楼之大令人震惊,当地官员说小区面积在整个亚洲都能排到前三四位。身处小区之中,很难与平时所见的阿富汗街头景象联系起来,实际上,这种经济、文化上的“飞地现象”,在极端贫困落后的国家并不鲜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西部重镇赫拉特。赫拉特非常干净、整洁,城市治安比较好,但又不像喀布尔那样岗哨林立。出乎我意料的是当地人还很勤奋,早上7时街上的店铺就都开门了。从这些差异可以看出,阿富汗是个非常典型的前现代或传统国家,内部情况高度复杂、分裂和破碎化。

环球时报:因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阿富汗的安全问题是最受关注的。您在那边的感受如何?

汪段泳:阿富汗的社会治安比我想象得要好,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感受,当地普通人包括那些不太喜欢塔利班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塔利班掌权后,喀布尔等地的治安比前政府时期提升不止一个档次。在喀布尔街头,随处可见装甲车、机枪和全副武装的士兵,我出一趟门要经过十几道检查。对外国人而言,这种安全感是很复杂的,这么多武力很容易让人感觉紧张。

恐袭是随时存在的。我在阿富汗的一个月,仅喀布尔就发生6次恐袭,最近的一次与我只隔一条街。但恐袭同社会治安不是一个概念。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主要办法是把警力投放到街上,这种震慑会让治安迅速好转,简单有效。反恐则不一样,它对一个国家的情报能力和财政水平有相当的要求。从更深层次看,考验的是国家治理能力。显然,目前塔利班执政当局在这方面尚显捉襟见肘。塔利班要解决恐袭问题,短期肯定是需要提高情报能力、搭建信息网络,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但更为长期的是要解决发展问题。只有设法促进当地发展,繁荣经济,才能获得反恐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