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昭穆之制,溥仪驾崩之后也应该葬在西陵,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溥仪即位的时候,清朝已经风雨飘摇,朝不保夕,谁还顾得上给一个3岁孩子修皇陵啊。
果然,在内忧外患之下,1912年隆裕太后代表清廷宣布退位。不过,根据清廷与南京临时政府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清帝退位后可继续保持皇帝尊号,可继续暂居紫禁城(日后搬到颐和园),还能保留原有的太监宫女。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溥仪还是个皇帝。既然如此,清朝小朝廷觉得,溥仪死后还是应该葬在皇陵。到1915年,溥仪已经10岁了,这时端康皇贵妃(即光绪的瑾妃)就提出要给溥仪找"吉地"。
经过王公遗老们的慎重讨论,小朝廷聘请前任广东廉州府教授李青,为溥仪的皇陵选址。经李青反复勘探,觉得泰东陵后山转东北口(今西大地村北山坡处)有一处四面环山,中间高阜,灵秀巍峨的上佳之地。再经前任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世续确认,最终成为大家都满意的理想"吉地"。
商议停当,小朝廷直接派人找到这个地方点了穴,在穴处挖了个坑,用覆斗形的木箱罩在穴位上,不让其再见到"日月星三光"。这算是把皇陵位置正式确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