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瞻基同时是有名的"会玩"皇帝,为此,后世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讽刺其为"蛐蛐皇帝"。
朱瞻基要放在今天会是那种能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强人,你以为他在玩,其实他是在工作,你以为他是在工作,其实他是在玩。他为了能从繁重的国事中抽身出来,在宫内设立了"内书堂"教太监读书,这些太监后来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帮助处理政务文件。
朱瞻基给这些识字的太监安排了新部门、新岗位,是为司礼监。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行"批红"之权,司礼监掌印太监则负责最终的审核盖印。再加上朱棣时设立的内阁制度,内阁具有"票拟"权,即起草文书的权利。
朱瞻基的设想应该说是很好的,这就是一个权力三角,皇帝占据三角顶点,而内阁和太监互相制约,可惜的是这个权力三角并不是等腰三角,所以当后世的皇帝偏向哪边,哪边就占据上风,除了张居正时期能够比较好处理和太监们的关系之外,大部分时间太监和文官集团是对立关系,后世的人只看到了明朝的阉党祸国,其实文官集团一样可恶,明朝就是在这种无休止的内斗中灭亡的。
朱瞻基的设计虽然有瑕疵,但着实减轻了大家的工作量,你好,我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