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初期,其实是没有藩镇节度使一职的,当时统领军队的最高长官是行军总管以及大总管。
与节度使相比,这两种总管虽然同样拥有领兵和统兵大权,但却是一种临时性的职务,一旦战争结束就要"事解辄罢"。再加上他们统领的军队都是从各处募集的府兵、蕃兵以及少量的募兵,士兵与将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人身依附关系。
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位武将能够有实力去谋反篡位,即便手中有兵发动叛乱,但也缺乏稳定的行政体系为其提供后勤保障。因此,在唐朝初期没有出现严重的武将反叛事件。
但事有两面,行军总管"事解辄罢"的防范措施,的确有助于政权的稳定,但是它却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弊端,那就是可攻不可守。
想想其实也很好理解,如果是主动进攻,那么战争的时间和地点都由唐朝自己把控,因此在战事结束后直接将军队各自遣散回乡即可。但如果是防御作战,时间不定、地点不定,行军总管即使不出于私心,也必须要长期统领一支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