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她们促膝长谈,吴弭讲述了自己照顾母亲和妹妹生活的经历。沃伦听完不禁感叹,吴弭在法学院求学,还需照顾家庭,她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未遇见过这样的学生。
这次办公室交心的谈话,成为吴弭和沃伦之间密切往来的开始。吴弭在法学院的第三年,沃伦第一次竞选国会参议员。吴弭参与了沃伦的竞选工作,她告诉Politico,她是波士顿最早一批通过上门拜访和打电话争取选票的人之一。竞选结束后,吴弭开始为那些在传统意义上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社区提供服务。
波士顿前市议员约翰·康诺利称赞吴弭“对实地政治有着非凡的、天才般的理解……对波士顿的边边角角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她可以告诉你阿尔巴尼亚人在罗斯林戴尔(编注:波士顿的一个主要居民区)的六个社交场所。”
在今夏波士顿市长的初选中,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支持吴弭而不是其他进步派候选人时,沃伦的回答直截了当,“吴弭是家人。”
“局外人”面临的改革挑战
当吴弭在波士顿开启自己的政治生涯时,这座城市也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选民越来越年轻、教育程度更高、政治立场也逐渐左倾。
她提议让波士顿成为进步派政策的“试验场”——将城市开发合约重新分配给波士顿非裔所有的公司;削减警察工会的权力;免除部分公共交通的费用;并恢复一定的租金管控,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想法让房地产利益相关方倍感压力。
“在市政府工作近10年,我发现在政府里最容易做的事就是什么都不做,”吴弭总结说,“而在试图带来改变的过程中,那些想保持现状的人会被影响,或者感到不安,甚至遭受损失。”
“我所有的同学都开始谈论吴弭。”波士顿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大四学生、22岁的本杰明·斯威舍告诉《纽约时报》,吴弭能参与市长竞选“表明年轻人可以做到,我们有想法,去推动这个国家前进、去创造新美国”。
与此同时,在担任波士顿市议员的四届任期中,吴弭也因专注于政府实质事务而赢得声誉,她经常出席一些处理琐事的会议。在接受波士顿环球媒体公司采访时,吴弭自己也坦言,她喜欢在平凡细小的公共工作上深耕,比如解决城市下水道和坑洞的问题。在她看来,每一个微小的项目是实现城市发展愿景的关键。
“她会让人联想到‘有条不紊’这个词……仿佛一旦她把成为市长作为目标,她就会逐一完成每一项待办清单。”活动人士、马萨诸塞州前交通部门官员克里斯·邓普西告诉《纽约时报》,“她出现在公众面前,处理问题,建立选区,展开对话,表现出一种始终如一的态度。”
WGBH电台评论员彼得·卡齐斯也认为,吴弭竞选市长“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的”。卡齐斯补充说,“她为了得到这个职位下了盘大棋,她布局长远,没有人能做到这种程度。”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吴弭想要推出的进步派政策势必会面临不小的挑战。批评人士称,吴弭所承诺的是她无法实现的变革,诸如租金管控这样的政策在市长职权之外,需要州级机构采取行动。
“吴弭日复一日谈论着不切实际的事情……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此次波士顿市长选举的另一候选人、持务实中间派立场的安妮莎·乔治如是评价。还有批评者警告称,就算吴弭在选举中获胜,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能胜任市长一职,她所推进的议程会面对来自城市发展部门的多重阻力。
在波士顿传统政客眼里,吴弭身上带着挥着不去的“局外人”标签。的确,就连吴弭自己也承认,“我从小到大未曾见过像我这样的人掌握权力”。童年时期,吴弭在电视上看到的唯一一位美国亚裔女性是花样滑冰运动员关颖珊;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访时,她回忆称,她的家庭时常遭遇种族主义歧视,父母试图对此视而不见,埋头努力工作。
“现在是我们大胆发声,打破‘隐形亚裔’循环的时候了。”吴弭坚信。
同样,吴弭也深知作为市长将面临何种挑战与难关,但她早在22岁时便学会了独当一面。她时常想起,但鲜有提及一句母亲时常对她的叮嘱——“提醒弭弭:帮助他人,反思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