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美国疫情数据”,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5)

2021-10-20 17:30  观察者网

按照CDC的统计标准,其数据包括②可能病例和③确诊病例以及对应的死亡人数,而排除了①疑似病例及其对应的死亡者(Suspect cases and deaths are excluded)。

换言之,①“疑似病例”中的三种情况,均被排除在CDC的统计数据之外了:在样本血液中检测到自然感染的新冠病毒抗体,或在尸检标本中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抗原,或在未通过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CLIA)认证的试验中检测到新冠病毒RNA或特异性抗原,但均无“确诊或可能病例”史的对象。

而对于疑似病例,上文提到的各管辖地可能会选择将其备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其是否“升级”为②可能病例和③确诊病例。

此外,CDC的上级部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也在发布“高质量的、及时的全美疫情信息”。

不过,HHS提供的信息显然不如CDC全面。其“保护公众数据中心”也仅仅展示了最近7天“确诊总数”、“死亡数”等数据及变化趋势。令人惊讶的是,观察者网19日查询时发现,其最新一次更新数据是在10月5日——仅数据发布就滞后达至少14天。

HHS在“数据免责声明”中称,其数据“或许(may)与各州和各地区数据有所不同。这也许(may be)是因报告数据的方式(如报告病例的日期等)或计算指标的方式不同所导致的。”而有关任何特定地区的更多数据,则还需到“相关的卫生部门网站”查询。

HHS也通过其“保护公众数据中心”系统发布美国疫情数据 截图自其网站

更受“青睐”的JHU

在我们日常浏览美国疫情相关报道时,还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

那么,为何相比CDC等提供的联邦政府官方数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的数据更受“青睐”呢?换言之,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与CDC在数据统计标准上又存在什么差异,从而导致上述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