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逃亡这件事,记载比较简略,但也能管中窥豹。首先,马谡的逃亡一定是发生在街亭战败之后的,这点不言而喻。第二,马谡和诸葛亮关系极好,《襄阳记》记载说"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马谡犹子,马谡视明公犹父,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马谡虽死无恨于黄土也',诸葛亮亲自临祭",所以马谡有可能考虑到了私交这一因素,从而敢于归罪,只是他没想到诸葛亮会杀他。第三,马谡逃亡后,应该不太可能自首,否则最初也不会逃亡,所以,马谡很可能是被捉拿回来的。第四,马谡的逃亡,绝不是兵败而逃,而是畏罪而逃,"向朗知情不举,诸葛亮恨之"就是明证。但这里有一处疑点:虽然可以明确马谡是在战败后逃亡的,但他是在战败后立即逃亡,还是在回到蜀军阵营后,得知要被处死才选择的逃亡?之所以有这处疑惑,是因为向朗。
向朗是位文臣,初随刘备时,为梓潼令,也就是梓潼县县令,后来又升迁为什方县县令。至于接下来的司盐校尉(管理蜀汉食盐),丞相府长史等官,都是文职。建兴五年,他随诸葛亮入汉中,参与了第一次北伐,但一定也是以文官身份参与的,并不会率军作战,也不会参与战斗。可按《襄阳记》记载看,是向朗故意隐瞒马谡逃亡一事的,可是如果他都没有和马谡一起参加街亭会战,怎么会知道马谡逃亡了,又如何隐瞒这些呢?从这个角度看,有可能是马谡回到蜀军大营后,才畏罪潜逃的,向朗又包庇了马谡。
如果这一推论为真,那马谡的人物形象和对他的历史评价,自然要改变。因为他从一名败军之将,瞬间变为了畏罪潜逃的将领。将领战败是兵家常事,即便不能免死,也是战场指挥错误,与人格无关。我们不能奢求所有人都如庞德一般,在临大节之时依然能不失节,但马谡的确不是一个敢于直面错误和死亡的勇士,也是不争的事实。
马谡逃亡一事中,将军向朗也难逃其咎。向朗因和马谡关系好而知情不举,是典型的以私废公,因小失大。诸葛亮直接免其官,可见愤恨之切。实际上,向朗在史书中也不以有德见长,陈寿说他"涉猎文学,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即向朗的才干主要在为学和治理,而不在品德,因此他和李严有些像。
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由于明确记载于《三国志》,所以非常值得重视。裴松之做注时,对这条史料没有注疏,可能是他没有找到进一步的资料。但无论如何,由于史料记载之简洁,许多历史内幕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应严格按照史料记载的事迹去评价,否则容易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