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时大规模改造终成现存形制
清代圜丘始建于入关前的皇太极时期。天聪十年,后金先在沈阳德盛门外建圜丘等,于此祭告天地,定国号为清,并改元崇德。此时的圜丘建制与明后期圜丘相同,只是尺寸远不及明代圜丘,最下面的第三层周长五丈四尺,还不及明后期圜丘第一层的直径。且沈阳圜丘每层仅高三尺,可知此时圜丘形制颇为简陋。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年幼的顺治帝于十月初一在北京再行登基礼,同日亲至天坛祭告天地,此时的圜丘仍沿用明代后期形制。
乾隆时,清廷对天坛开启大规模改造。圜丘改筑于乾隆十二年,乾隆帝特命改建圜丘要遵循古代度量衡,而古尺一尺恰好相当于当时的"营造尺"八寸一分,又与九九之数相合。
具体到圜丘三层的尺寸,上层直径为九丈,取"一九";中层直径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二十一丈,取"三七",这些数目在古人看来皆是阳数中的"天数",三层直径合计四十五丈,暗合帝王"九五之尊"的用意。各层石板以扇形排列,上层正中天心石外,环砌九块石板,向外每环依次增加九块,上层为一九(9块)至九九(81块),中层为90块至162块,下层为171块至243块。这样以九构成的倍数增加,暗喻了"九重天"的概念。以等差数列计算,除去天心石外,圜丘三层坛面石板共计3402块。
明后期圜丘各层栏板数自上至下为9、17、25,乾隆时为应和天为圆、圆周360度的观念,将栏板数调整为72、108和188。不过,实际栏板数为上层36,中层72,下层108,共计216。圜丘各层高度也自上而下逐渐减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天坛曾为冬营驻地,形制有所破坏。上世纪后期和本世纪初,天坛公园管理处陆续按原形制恢复了圜丘及其周边建筑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