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与施耐庵的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勤学不缀,十九岁便已满腹韬略,高中秀才。三十六岁的时候,施耐庵考中了进士,说起来还是刘伯温的同年。进士及第后不久,朝廷便派他去钱塘做官。惊才艳艳的施耐庵本想实现自己心中抱负,可元末的官场早已是浑浊不堪,根本不会给他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他想凭借自己的清廉来肃清吏治,力挽狂澜,但在积弊已久的官场中显得那样渺小。三年之后,已经心灰意冷的施耐庵毅然辞去了官职。在他看来,宁可辞官不做,也不能干出违背良心的事来。无论如何,他是不会和那些卖官鬻爵之徒同流合污的。高俅胸无点墨,除了蹴鞠水平高之外别无长处。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步步高升,做到了殿帅。
两相对比之间,施耐庵更感怀才不遇。于是,他把对高俅,对官场,对时局,甚至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气,通通都写到了自己的著作中。在他的笔下,高俅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能与蔡京等人相提并论的大奸臣。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就说过:"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参考资料:
【《太平清话》、《帛书》、《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