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用锏长80公分,其中,锏身60公分,柄20公分。调节手绳周长为20公分时,手刚刚可以进入绳圈,自然抓握位置在柄头配重锤处,同时,当正常持握时,如此短的手绳会绷紧陷入肉中,使用极不方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当手绳完全不妨碍使用时其长度大概在40公分周长左右,此时连柄都摸不到,同时,手自然下垂时手绳加上锏在一米左右,拖于地面,很难想象古代大将如同囚犯拖着锁链一般拖着把兵器走路的情景,这一方法亦不可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最基础的兵器形制没解决时,关于鞭枪的使用问题便暂时搁置下来。
▲放长手绳无法直接抓握兵器,同时行动极为不便
一直到去年,机缘巧合见到了北京万周迎老师所藏铁鞭的照片这一携带问题才得到解决。当时见到照片时真的是眼前一亮,第一反应是这就是配合枪槊使用的钢鞭。原因无他,这把鞭的手绳孔位置笔者太眼熟了。此鞭的手绳穿孔位置不在手柄尾端而在柄箍处,柄箍加粗后穿孔挂绳以悬腕。这一手绳孔的位置,极易使人联想起现代马术运动中的马鞭。当正常悬挂时,手柄是略高于手腕的,在这个位置的手柄,极易抓握,正持反持皆可,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此外,此鞭不同于传统鞭锏给人粗大长重的印象,全长仅65厘米,重不到2斤,小巧轻便,其尺寸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此鞭主要是作为副武器使用,这一长度和重量可以不妨碍其他武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