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群雄争霸,经过多年的角逐之后,终于有三大势力脱颖而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那就是一统北方的曹操、割据江东的孙权和雄据巴蜀的刘备。受《三国演义》影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东吴就是个打酱油的存在,他们很少参与大型的战争。其实不然,在三国时期,东吴与曹魏经常发生战争,而且曾遭遇过一场大败。这一败,给孙权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所以从此之后,他改变了国策,放弃了北上的打算。这到底是哪一场战争呢?
这一战便是合肥之战,合肥位于曹魏的东南部,是曹操为了御敌,专门命人修建的城池。孙权接手江东以来,一直有着北伐的想法,因此于他而言,合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障碍点和补给点,他一生中曾四次发兵攻打此地。今天要说的这一场战争,爆发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当时刘备拿下了益州,而曹操拿下了汉中,魏蜀两方展开战争。孙权趁曹操分身乏术之时,亲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估计在孙权看来,这一战合肥志在必得,毕竟驻守合肥的魏军,只有七千余人。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合肥守将的实力,当时驻守合肥的魏将有张辽、乐进、李典,抛开李典不说,张辽和乐进都是五子良将之一,他们不但武艺高强,还能独当一面。孙权的十万大军刚至合肥,就被张辽率八百步卒击败。后来两军陷入胶着状态,吴军中又爆发了瘟疫,孙权只得退兵。张辽在吴军撤退的时候,趁机率军掩杀,当时孙权身处后军之中,若非吕蒙、甘宁、凌统等人拼死力战,他可能早就被张辽生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