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个怎样的盛世,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4)

2024-10-18 09:42  360kuai

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大力实行科举制度,吸收有才能的庶族士人,用科举制代替门第制;从此,寒门子弟可以入朝为官的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息。此外,他还听从了封德彝的建议,任命宗室出任官吏,断绝坐享其成的恶习。

唐太宗在整饬吏治方面也是一片祥和之景。他十分重视官吏的清正廉洁,亲自指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chù zhì)大使在全国进行巡视检查,考察官吏的作风和政绩;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员,更有甚者将他们功过得失写在宫内的屏风上,作为升降、奖励惩罚官员的依据。并且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值班中书省,以便可以随时召见,便于得知百姓之疾苦和政策的得与失,百官之间廉洁奉公,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一时间政治清明。

唐太宗李世民以隋炀帝不听众臣规劝改而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言劝谏。朝中魏徵不顾冒犯皇上的尊严而极力相劝,唐太宗对自己加以克制接纳谏言,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在位23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发表的几十万言论,都正好切合当时社会的弊端,对朝政的改进有很大帮助。魏征逝世后,唐太宗非常伤心,因为魏征在世时,敢于进言,可以不畏强权指出唐太宗的过失,像一面镜子,使得他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过失。魏征逝世后,唐太宗就觉得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他重用不畏权势、直言若谷的人,在此统治期间出现栋梁之才,一时政治清明,保证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