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有一位隐世不出的世外高人,一眼就看出刘备必败、汉室必亡(5)

2021-09-22 22:00     360kuai

在刘备刚遇到"水镜先生"的时候就提出了要水镜先生出山相助共商大业的请求,但"水镜先生"以自己年老不愿再出山,不如在山里隐居起来做一位自在人,不再理会世俗之事。而且"水镜先生"在与刘备讨论到天下之事的时候就有谈论到如今的汉室,现在的大汉群雄并起,各路诸侯已成水火之势,这个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必然的,而几百年的大汉王朝到如今也是气数已尽,这是时代的必然,每个朝代的交替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汉朝的灭亡是板上钉钉无法改变的。所以"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也会道出"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2、刘备以失败告终

刘备最后还是没有听进"水镜先生"的谏言,而事情的发展也正是如此所言,刘备在各路能人志士的帮助下慢慢的崛起。从一个小小的新野,慢慢的诸葛亮"巧借荆州",庞统智取"益州"一步步吞并西川其他的政权,天下形成了曹魏,东吴,和蜀汉的天下三分之势。眼看势头越来大,但后经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不听劝阻一心要灭东吴给二弟报仇,然后导致被陆逊火烧连营,蜀汉之前的实力也大打折扣。之后刘备白帝城托孤对应了之前"水镜先生"说过的大道不可违之话,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一切都是在按着"水镜先生"的"剧本"在走着,大汉王朝是彻底的回不来了。

在刘备死后,匡扶汉室的重任就落在了诸葛亮一人的肩上,在益州境内练兵养兵,诸葛亮《出师表》中就详细概述了如今北伐的意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开头这一句就详细写出了北伐的历史性问题还有必要性。先帝就是为了北上平定天下,而先帝还未打下来就已经去世,益州越来越军民疲惫,这是国家危急的时候,应该主动出击北上伐魏,不然以后魏朝发展起来第一个就是要先平蜀汉。但最后诸葛亮还是死在了伐魏的路上。

结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虽然说"水镜先生"的预言都实现了,人们为刘备和诸葛亮感到惋惜,但人之所以有魅力还不就是因为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这份决心吗?

今日关注
更多
阅读下一篇

朱坤明:北平布政使张昺被燕王朱棣处死,明仁宗朱高炽为其平反

靖难之役的结果,燕王朱棣大胜,笑到了最后。在这次事件里,有很多的大明将士血洒沙场,为建文帝效命。文武大臣里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铁铉、梅殷、平安、盛庸最后都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