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使官吏的选拔有了标准,给予中小地主阶级一部分上升渠道。然而,九品中正制下负责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中正官基本上都出身于门阀世族,这就意味着门阀世族掌握了官吏选拔的权利,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可以说,九品中正制本就是一种妥协之举,曹魏既要借助寒门子弟打击门阀世族,又要赢得他们的支持,故而当门阀世族代表尚书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时,魏文帝曹丕欣然应允,而这正是九品中正制的雏形。可是诞生于两汉察举制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公平上没有长足的进步,这引起门阀士族以外阶级的不满,他们要求改革选官制度。不过,门阀士族和寒门贯穿整个封建时代,为何隋唐可以放弃使用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制,但魏晋南北朝却不行?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场起义当中就可以初见端倪。
在九品中正制建立初期,门阀士族还是有不少贤才能士的,比如王导、谢安这样的政治人才,都出身名门望族。但是,九品中正制赋予门阀士族的特权过大,导致他们垄断整个政治资源,世族子弟不加努力也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这就使门阀士族里的大多数人都声色犬马,不知进取。到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等人不断发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尽管这些起义最终都被镇压,但它们给予门阀士族沉重的打击。
起义的矛头基本上都指向门阀士族以及九品中正制,皇帝不得不向庶族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妥协,限制世家大族的权利,减轻农民的赋税。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颁布"均田制",将依附于门阀士族的佃户和奴隶解放出来,这使得庶族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他们要求政治权利,获取上升的通道,而科举制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