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的实力可以说处在末尾,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恢复汉室的伟大愿望,更需要处理好属地内部华夷的事情,早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就说到了处理办法,"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怀柔的政策对待外族势力,从而让外族主动的向蜀国靠拢。之后的费祎蒋琬也都是贯彻了诸葛亮的这一方针。
因为蜀国势力小,更需要外族的帮助,所以蜀国和羌族的关兴十分要好,态度也比魏好上很多,从而使得在蜀地的外族,服饰上都和汉人差不多。
但是蜀国的后期,疲于征战,对外族的策略也改变了很多,无止境的向外族索要军费,拉拢大姓的外族,对于其他的强壮的就强行编入军队,残弱的就分给大姓人家当做奴隶。可以说是赤裸裸的剥削了。
尽管将外族人编入军队,但是却不重用,这种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方法,可以说是加速了蜀国政权的灭亡,虽然说后期蜀国对于外族势力的压榨,但是他们没有联合到一起,还是只能默默的承受而不敢单独起兵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