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故事一直讲下去——不戴有色眼镜的英国导演伍德(2)

2021-09-18 09:00  观察者网

受到鼓舞后,伍德又着手拍摄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他对这部片子同样倾注了心血:短短一个夏天,他扛着摄像机走遍了英国、美国、中国广东、吉林、北京、上海等近10个省、市。劳累自不待言,从小岗村到杭州的路上,伍德竟疲惫地坐在高铁车厢的地面上睡着了。与《中国故事》一脉相承,伍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中采访了近50名亲历者,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例如,伍德就曾来到中国“复兴号”制作车间,直接采访那里的工程师。“难以置信,2.5万公里的高铁网络!高铁还在继续建设,对于未来,中国有怎样的设想?”中国工程师回答他:“到2025年,全国的高铁线将达到3.8万公里。我们时刻准备着,走到国外去!”这段简短的对话,在抖音上收获了30.1万个点赞,1.1万条网友留言。

拍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如今,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4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是如何做到的?”伍德曾面对着镜头这样发问。拍摄结束后,他被说服了。他终于理解了参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人们,不单为自己,更为家庭和孩子,为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什么是民心所向?这就是民心所向。”伍德情不自禁地对着镜头慨叹道。

不少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大国地位的崛起,却并不了解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坎坷,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伍德的纪录片正好填补了这一片空白。他2020年的新作《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开始探究中国文化更深层的精神内核。在这部纪录片里,他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在伍德看来,伟大的诗歌有超越文化和语言的力量,它探讨的是永恒的人性。而杜甫的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传达了全人类共有的经历和精神。这当中包括爱、友谊、家庭、孩子、欢乐、失落等,还包括在这场疫情面前应该有的团结和同理心。这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映的纪录片也给饱受疫情焦虑的全球观众传递了慰藉。他们说,这个中国古代的诗人的故事讲的是我们共同的人性。这也是伍德所愿:“目前世界上隔阂很多,我的目标是,如果通过我的纪录片,能够让我的观众们,相互之间产生更多理解,更多的同理心,那就太好了。”

世界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曾说,创作者应该诚实地呈现人,诚实地呈现自己的感动。伍德的纪录片饱含着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并成功将这份感情传递给了文化各异经历不同的观众。也许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国家文化的认可,不一定需要宏大叙事;触动人的真情不一定需要山崩地裂的情节。美好的人性,才是这个世界都能接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