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怎样?清朝试过一次,结果很简单(2)

2022-10-17 16:19  360kuai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假如哪一方杀了对方的使者,都属于给对方莫大的羞辱。公元前596年,楚国曾经派使者申舟出使齐国,特意嘱咐申舟别经过宋国。没想到宋国听说后觉得很没面子,就设埋伏杀了申舟,这么做的结果是,楚王气得派兵把宋国国都包围了9个月。

类似的情况,晚清时期的清廷也曾经试过一次。1860年8月21日,英军突袭大沽炮台,清军无法抵挡。包括英国驻大清国公使巴夏礼在内的外国使团负责与清廷沟通,列出了大量条件。而怡亲王载垣则被清廷派出去与其谈判,双方辩论许久才达成协议。

当时英法联军曾经在天津与通州停留,通州谈判时,巴夏礼带上38人参加了谈判。但清廷虽然答应了一系列不平等要求,礼节问题上却仍然十分在意。巴夏礼遇到的问题与1793年马戛尔尼来为乾隆皇帝祝寿时遇到的问题,几乎如出一辙。

当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被要求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拒绝了,乾隆皇帝听说后大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而巴夏礼与载垣沟通时,载垣也要求巴夏礼按照清朝礼制,对咸丰皇帝进行叩拜,巴夏礼回答道:"我不是中国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