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螃蟹夹死了!

2021-09-16 14:20     360kuai

文化改变生活,老臣奉旨伴你读书

都说兄弟如手足,

部将黄诚为了获取招安机会,

却咔嚓断腕,

一刀砍死老领导,

并割下首级纳了投名状…

01

从公元前209年,屯长陈胜吴广率民工揭竿而起,到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两千年间,知道史上爆发过多少次农民起义吗?

在教科书上,大型的就有40次之多。

如,项羽、刘邦灭秦之战;西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东汉张角黄巾军起义…

隋末瓦岗起义、窦建德起义;唐代中期西原人民起义;唐末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

有宋一朝,前后300余年间,共发生过433次农民起义!

其中,230次发生在北宋,203次发生在南宋。如宋江梁山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红袄巾抗金起义…

那么,在林林总总的农民起义中,最终绝杀朝廷、登上权力之顶的,又有多少次?

答案是:可怜兮兮的两次。

02

第一次,是由派出所所长刘邦组织、率领的灭秦起义。

之所以将刘邦也划归农民队伍,是因为他这个泗水亭长等同现在的辅警,属临时工,非体制内人员。

秦统六国,于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面设县,县下面设乡、里、亭。

亭,为最最基层单位,到底了。但郡县长官均为朝廷任命,领国家工资,是在编公务员。而县以下的机构人员,则由地方选拔,不在编,也没有国家薪资。

自古皇权不下县嘛。

那村长亭长们靠啥生活?

看看正史野史中的刘邦,就一目了然了:

游手好闲耍无赖,吃喝嫖赌带忽悠。

刘邦:又在糟践我是无赖?

第二次,元末红巾军起义。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在白莲教首领韩山童的振臂一呼下,数万治理黄河的役夫头裹红巾,造了吏治腐败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反。

乱战之中,安徽凤阳放牛娃兼小和尚朱重八脱颖而出,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彻底将妥懽帖睦尔打回了沙漠深处的老家。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

那么,前赴后继上演过如此之多的农民起义,为啥成功者屈指可数?

对此问题,似乎又要归结到我们最反感、却又不得不接受的那三个字上--

窝里斗。

03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堪称"老传统"的窝里斗,似乎是国人的原罪。

说到这个话题,还要提及陈胜、吴广。

身为统领,因为缺乏识人之明,驭人之术,自然难以驾驭如此庞大而迅速崛起的军队。

而且,队伍中鱼龙混杂,帮帮派派,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耍手段,使阴谋,玩伎俩,弄诡计,斗得不可乐乎。

比如,做了张楚王的陈胜,转身就将"苟富贵,勿相忘"当做厕筹揩了屁股--

一个曾和他一同给地主种地的同乡,听说他做了王,特意从老家乐颠颠赶来投奔。

岂料,咚咚咚,敲了半天门也没人搭理;

后因叫了陈胜的乳名,说了他的陈年旧事,竟惹得他恼羞成怒,以"妄言"之罪弄死了他。

老乡见老乡,心口捅一枪啊。

再后来,陈胜偏听滥杀,导致部众离心,不久便被秦将章邯打得满地找牙。溃逃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遭专车司机所击杀。

拉开抗暴大幕、创建张楚政权的陈胜,就这样湮没于群雄角逐之中。

真的是很遗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下场竟然是被螃蟹给夹死了。

04

楚汉五年(公元前207~202年),帝位之争,以项羽为首的江淮义军和以刘邦为首的山东苏北义军,同样发生了严重内讧。

在消灭掉共同的敌人--暴秦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摆在了面前:

权力的重组与分配。

此时,项、刘两个曾经的小伙伴不是坐下来,面对面,平心静气地进行谈判磋商,而是直接抄家伙,开干。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成王败寇嘛。

结果,暴力之下,你死我活几个回合,刘邦笑到了最后。

一清洗完毕外部,连血都顾不上擦,枪口刀锋急掉,接着收拾内部。

铲除异姓诸王,本质也是一种内讧。

于是,藏荼、卢绾、韩信、英布、彭越…接连做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注解。

及至明末,童年时曾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就成了银川邮差的李自成,一路开挂,于1644年杀进北京。

但,仅仅49天便仓皇撤出,一溃千里。

细分析,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就宣告崩盘,亦是由内讧所致:

杀李岩。

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青龙岗人,李自成帐下重要将领。想当年,李自成率大军进入河南,李岩有著名"四劝":

一劝除暴安良,招贤纳士,收拾民心;二劝宣传教育大众,开展舆论战;

三劝整顿军纪,惩贪肃污,安抚百姓;四劝身体力行,仗义疏财,赈济灾民。

此四劝深得民心,却为贪腐新贵牛金星等嫉恨。结果不消说,牛金星等一通瞎哔哔,李自成便--

"令金星与岩饮,杀之。群贼解体"。

李岩之死,令河南民众的心里是拔拔凉,遂一哄而散。

05

这些染血事件,皆指向"窝里斗"这个含义丰富生动的字眼。

说到底,农民造反,所依仗的不是先进的思想文化、远见卓识和谋略雄才,而是原始暴力。

正因为崇尚暴力的丛林规则,所以对内对外,每每涉及权力纷争或遭遇分歧,往往也采取最简单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流血的内讧,便成了起义造反由胜到衰,最终失败和变质的内因。

南宋初年,在洞庭湖地区,爆发了轰轰烈烈、颇有席卷全国之势的钟相、杨么起义。

宋高宗多次调派重兵前往征讨围剿,皆无功而返。至于失败原因,清人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称:

"春夏则耕耘,秋冬水落,则收粮于湖寨,载老小于泊中,而尽驱其众四出作战,官军陆攻则入湖,水攻则登岸。"

春夏耕种,秋冬入湖;全家老少,居于水泊;官兵一来,全民皆兵;官军进湖,我就上岸;官军上岸,我就下水…

妥妥的水上游击队!

后来,朝廷派岳飞前去征剿。这个"民族英雄"收拾起同胞来,也真是有一套--

刀枪不动,只派出几拨细作与说客,混入义军队伍做分流瓦解工作。

果然,唇枪舌剑比明枪暗箭更管用。没多久,义军将领陈弢便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发动内变归顺了岳家军。

都说兄弟如手足,部将黄诚则为了获取招安机会,直接咔嚓断腕,一刀砍死老领导杨么,割下首级,屁颠颠跑去找岳飞纳了投名状…

持续6年的起义,灭于内讧。

06

由上可见,人性是趋利且包含暴力与野性的。

如果说,暴力与野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胎记,那么,在农民起义军身上,这块胎记则显得尤为突出。

或许,正是这种劣根性的存在,才使得内斗不止,最终没有栽在大江大浪上,而是翻船于窝里斗和自相残杀的小阴沟。

这正是: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与人斗!"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