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太后萧绰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女人成熟丰艳的时期,她对于韩德让这位身份特殊的股肱之臣吐露了多年的情意:我从前曾与你有过婚约,现在皇上去世,愿与你重谐旧好,再叙前缘。现在我儿子当了皇帝,他也就等于是你的儿子,愿你好生照看!韩德让感激萧绰对自己的旧情缱绻,更加忠心耿耿。萧绰让他总领禁军,与他出入宫帐,情同夫妻,就连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对于萧绰与韩德让的私情,契丹贵族内部也不是一点意见都没有,因为韩德让实际上是个汉人,契丹贵族不是看不惯萧绰的私生活,而是反对太后喜欢一个汉人。然而萧绰不为舆论所动,仍然对韩德让始终如一,看太后如此坚持,加上韩德让功勋卓著,贵族们也就不了了之了。
萧太后的风流韵事被宋朝的臣下们夸大后传到了宋太宗耳朵里,让他误以为萧绰与韩德让的私情定然招来了国人痛恨,现在的辽国肯定上下不齐心,毕竟从宋人的贞操观来看,有谁愿听一个妇德败坏的女人指挥呢?宋朝君臣都认为此时正是对辽用兵、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宋太宗立即兵分三路向辽国进军,辽太后萧绰亲披戎装上阵迎敌,宋军死伤惨重,战死的将士的遗体竟然堵塞了易州之东的沙河。宋朝大将杨业、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的当家人杨老令公,陷入契丹人的包围,援军又被契丹人吓了回去,杨家将的兵士包括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在内,无一投降,全部血染沙场,杨老令公本人也被契丹人俘虏。
杨业曾被契丹人称作"杨无敌",雁门关外抢挑辽国驸马萧多罗,使辽人闻风丧胆。力战被擒后,杨业没有考虑家里剩下的孤儿寡母,始终不顾萧绰的劝说,坚守自己的气节,绝不投降契丹,绝食3日而亡。萧绰虽然敬重杨业的骁勇忠诚,但还是割下杨业的头颅传示边关,鼓舞辽军的士气,进一步打击宋军的战斗力。这时,宋太宗才知道自己对契丹人的贞操观的理解是多么可笑。事实证明,将女人贞节看得比国家大计还重的只有汉族男子,宋人的贞操观在契丹人那里碰了个头破血流。从此,宋朝改主动为被动,进入了以抵御为主的战略防御阶段,为以后大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