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因天下大势已定且自己丧失民心,心理落差大而自刎乌江

2022-11-06 16:19     360kuai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首《夏日绝句》,描绘的便是千古霸王项羽。项羽作为古代著名战将,在与刘邦之间的"楚汉争霸"中最终败北,垓下之战后虽突围至乌江边,却最终选择了自刎而死。那么,项羽为何在已经成功突围的情况下,宁肯自刎而死,也不愿渡江求生呢?

原因之一:天下大势已定,已无东山再起之力

项羽突围至乌江边后,乌江亭长曾对其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然而,实际上此时天下局势已定,项羽即使返回江东,也已经再无卷土重来的机会,这一点项羽已是心知肚明。

早在"彭城之战"之前,刘邦与项羽的实力便已经不相上下,此后刘邦虽在"彭城之战"遭遇惨败,但却成功稳住了阵脚,此后两军于荥阳对峙长达三年。三年间,刘邦先后派兵攻占西魏、赵代和齐地,又劝降燕王臧荼和衡山王吴芮,垓下之战时前夕九江地区也落入汉军之手,此时的天下,除了临江王共敖之外,已经尽归刘邦之手。

如今项羽败于垓下,即使能够逃回江东,刘邦又岂会放虎归山,任其重新东山再起,必然会率领大军继续追杀,而项羽又拿什么来对抗追兵呢?要知道,"彭城之战"后刘邦之所以能稳住阵脚,除了诸多后手之外,最为关键的是他的主力并未在"彭城之战"中损失多少,再加上自关中而来的援军,这才在"京索之战"中击败追兵,而项羽如今的军队又在哪里呢?

项籍

如上所述,"垓下之战"失败之后,项羽根本再无回天之力,即使想要偏安一隅,也是毫无可能。从垓下突围再到乌江之畔,项羽恐怕从未有机会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如今被乌江亭长一语点醒,他又如何不感到形势之艰难?

原因之二:丧失民心军心,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曾几何时,项羽在西楚乃是一呼百应,不仅深得将士拥戴,更是楚地百姓心目中的英雄,然而垓下之战的失败,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彻底将项羽从王座上推了下来,而项羽突围以来的所见所闻,也说明他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在项羽征战天下之时,即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项羽率领的军队也敢直冲敌阵,然而当项羽率领八百精锐自垓下突围之后呢?能够跟随项羽突围的,无疑乃是其麾下的绝对精锐和亲信部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亲军,等到项羽渡过淮水之后,身边却仅仅只剩下了百余人,其余大多已于途中逃散,可见军心士气已经丧失到了何种地步。

而当项羽率残部在阴陵迷路之后,便向一个路过的老农问路,结果却被老农指入了一片沼泽地,直接导致其被灌婴率领的追兵赶上。这说明项羽的统治已经丧失了民心,百姓们已经不再支持项羽。

如果说天下大势已定,只是增加了项羽东山再起的难度,那么军心民心尽失,便是彻底将其逼到了穷途末路,彻底断绝了他招兵买马、东山再起的可能。

原因之三:心理落差太大,内心已经感到绝望

有人说项羽是无法接受垓下的战败,个人认为并非如此,否则项羽又为何选择突围呢?突围自然是为了求生,恐怕突围之际项羽仍然存着一丝东山再起的心思,然而正是由于从垓下到乌江的一路经历,才彻底击溃了项羽的心理防线。

遥想当年,项羽麾下大军数十万,西入关中灭秦,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各地诸侯均要望其项背,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谁曾想不过数年而已,却被刘邦这个当年对自己卑躬屈膝的小人逼到如此境地。虽然在最后的战斗中,项羽仍然体现出了一往无前、勇猛无敌的气概,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壮呢?

在局势如此之艰难,而又丧失民心军心的情况下,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东山再起,即使成功摆脱追兵,留给他的恐怕也仅有隐姓埋名这一条路可走。然而,对于极为自负的项羽来说,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这不是他这种大丈夫所能忍受的。

突围以来的所闻所见,乌江边上的所思所感,前后心理落差的巨大变化,恐怕已经彻底击溃了项羽最后的心理防线,内心感到绝望之下,这才选择了自刎,而不是渡江之后苟且于世。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