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如何极大地激发士气,令将士们奋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打赢一场硬战,《孙子·九地》提出了这样一种策略,置之死地而后生。指作战时,将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断绝一切退路,兵士就会奋勇前进,奋勇杀敌,直到取得胜利。后世两大战神,无论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成名之战-援救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誓与秦军决一死战,还是一代兵仙韩信灭赵之战-井陉之战,背水列阵,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都成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佳注解。
然而,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命马谡率队驻兵街亭,阻挡魏国大将张郃的援军,马谡也效法项羽和韩信,将大部队都集合在山上,企图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不但没有重现辉煌,反而让张郃不费吹灰之力,就围歼了自己,更导致诸葛亮精心准备的第一次北伐,在形势大好之下,功亏一篑,不得不全线撤退。
图丨诸葛亮雕像
马谡的"蜀兵岂不死战乎?"为何变成这样的一个人间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