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衙门实况旧照_图
将禽兽的动作用于清代衙门胥吏,讽刺意义非同一般,在某种程度上却也道出了当时清代衙门的生动场景。县太爷之所以能够得到胥吏如此服侍,与清代的衙门财政制度分不开,因为县太爷要自筹工资给他们,这些胥吏大都是"编外人员",都属于县太爷自己花钱雇来的"临时工",在清代养廉银改革之前,一个县令,"支俸三百两,一家一日,粗粮安饱,兼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饥不食乎?"《东华录》
如此之少的俸禄连自己都养不活,靠什么养一大帮衙役呢?唯一的就是靠所谓陋规的大量灰色收入。这些编外衙役都是靠着人情、关系才有机会为县令办公,他们的报酬教"工食",年收入大约只有6两左右,根本维持不了生活,但是通过不断盘剥地方百姓,有的衙役更是利用官场资源充当各类行业保护伞从中渔利,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他们下乡执行公务时,非常蛮横,势如猛虎,往往在裁决案件时因谁家出钱多,谁家就能赢。大清著名的师爷出身的汪辉祖曾说这些编外衙役的凶残让他"目击而心伤之",为此他做师爷时经常建议不要轻易签派衙役出官差,做了县令后更是对此谨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