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到,趁曹操北攻袁氏,刘备在汝南再次举兵,昌豨认为机会又来了,于是二次叛曹。这次曹操派夏侯渊与张辽共同出击,将昌豨包围在东海。昌豨坚守不战,僵持数月。曹军的粮草无法继续支撑,夏侯渊准备撤军。这时张辽判断昌豨可能有投降之意,于是单独会见昌豨,使其归降。
建安十一年(206),昌豨趁着曹操远在幽州,又造反了。这次曹操先派于禁征讨,居然没拿下,曹操派夏侯渊支援,两人合力才击败昌豨,连破十几座军营,将其再次包围。昌豨没办法,考虑于禁是自己旧友,能得到宽大处理,便向于禁投降。在于禁篇中笔者讲过,结果昌豨被老友于禁挥泪斩了。
夏侯渊以此次功劳,拜为典军校尉。同年于禁、乐进、张辽三人同时被拜为杂号将军,夏侯渊的职位实在算不上高。与宗室将领中其他人比,夏侯渊也落在后面:夏侯惇贵为曹操副手自不必说,204年就已官拜伏波将军,拥有代曹操决断简单事务的权利;曹洪更是早在196年就已官拜都护将军;曹仁196年起以议郎身份督军,208年拜征南将军,所以史料应当缺失一次曹仁晋升为杂号将军的记录。这样来看,夏侯渊不仅起点低于另外三名宗亲大将,追随曹操起兵十几年后,仍然落后于其他三人。
其中原因笔者前文已经介绍,是由于起兵初期没有投资,就没有话语权的缘故。所以很多人忽略掉一个重要事实:夏侯渊后来成为名将是实打实凭借战功一步步打上去的,与夏侯惇、曹仁、曹洪截然不同。当其他三人早已身居高位,夏侯渊还在努力积攒战功。其实三国名将中,夏侯渊是大器晚成者,他直到建安十七年才被封博昌亭侯,对比宗室四大将军中记载最少的曹洪,建安元年就已是国明亭侯。所以说点题外话,这几人同为曹操宗亲,但出身差异很大,曹洪富到比曹操还有钱,夏侯渊穷到儿子都养不起,侄女要外出拾柴采野菜。看来同为曹操宗亲,也分三六九等内外亲疏,夏侯渊在曹营中是最不像宗室的宗室将领。
不过典军校尉还是有特殊意义的,当年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时,曹操就曾担任此职。西园军是皇帝直接指挥的中央军编制,地位比地方军要高,不过掌管的部队人数较少。时过境迁,典军校尉的含义与原先已经不同,但这个职位应该暗含着曹操对夏侯渊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