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的官方数据显示,80%的海地人未接受过教育。因此,很多群众防灾意识淡薄,对防灾抗灾工作重视不足,对政府提出的搬离危险区的建议也并不在意。
同时,海地治安问题堪忧,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多发,甚至有犯罪团伙在灾后对救援物资进行拦路抢劫。
时任海地政府发言人艾迪·杰克逊·亚历克西斯在此前的一次地震后告诉记者,“我们很遗憾,一辆救援卡车遭到袭击被烧毁了。这是救灾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我们必须在人民教育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滥权腐败屡禁不止
滥权腐败屡禁不止。国际分析人士为海地创造了“援助国”一词,因为该国是世界上人均非政府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今日俄罗斯》报道称,据估计,在拥有1100万人口的海地,非政府组织约有1万个。2010年海地地震后收到13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遗憾的是,海地并未因此走上国际社会所期待的重建之路,这与政治人物不作为、滥权腐败屡禁不止脱不开干系。根据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排名,海地在180个上榜国家中名列第170名,属于政府腐败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外部干预推波助澜
除了海地自身的问题,其混乱现状的背后也少不了美国的影子。1915年,海地发生政变,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趁乱派兵占领当地,拉开了美国长期干涉海地当地政局的序幕,军队一待就是20年。1994年,美国再次入侵海地,驻军最多时达两万人。
比尔·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施压海地政府调降美国稻米进口关税从35%到3%,美国产稻米过于强势,占海地民众稻米年消费总量40万吨的四分之三。海地本国稻米生产商破产,农业生产基础被摧毁。
据英国《卫报》消息,海地2010年地震后,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以海地重建临时委员会的联合主席的身份参与了海地收到海外资金援助的管理。80%以上的援助资金流入非海地组织的账户当中,仅8.5%进入政府国库。而截至2019年,美国提供给海地的23亿美元援助资金中,一半以上最终又回到了美国。
百病缠身海地前路何去何从?
“政治动荡、暴力犯罪、饥饿、自然灾害、新冠疫苗接种率低下”,这些词汇似乎已经成为了海地的标签。
今年7月7日,海地总统莫伊兹在家中遇刺身亡,新政府于7月20日成立,阿里埃尔·亨利出任总理。然而,海地各派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持续不断,大选时间一再推后。事实上,海地政府与领导层更替频繁,执政者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往往有心无力。
海地治安混乱,犯罪率高,百姓生活在各帮派和有组织犯罪集团控制和占领的土地上。今年以来,在疫情和经济困顿的双重影响下,暴力犯罪更是导致数以千计的海地民众流离失所。据伦敦大学刑事政策研究所2017年的数据,海地的刑罚监狱是全球最拥挤的,入住率达到惊人的454%。这次地震后,莱凯市监狱的囚犯纵火焚烧了7间牢房,至少28名囚犯从监狱中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