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云集的湘军, 为何要搞“龟壳战术”拖死太平军(2)

2021-08-13 15:00     360kuai

1856年12月,湘军攻破武昌,控制"九省通衢"之战略要地;1858年5月,湘军攻破九江,遏制江西咽喉;1861年9月,湘军吉字营攻破安庆,摧毁太平天国首都西面门户,天京再也无险可守;1862年11月,吉字营在南京城南雨花台与李秀成领导的太平军主力决战,成功将其击退;1864年7月,吉字营攻破太平门,而后杀进城内,天京就此陷落。可以说,自从"天京事变"后,湘军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除了三河镇惨败外,几乎完胜。有意思的是,湘军所取得的这些胜利都有一大特点,即是搞"龟壳战术",利用清朝强大的综合实力耗死对手,武昌、九江、安庆、天京,无一例外不是用该战术而拿下来。

曾国藩对"龟壳战术"有过经典解释,即是打"呆仗"、"死仗",通过挖掘"长壕"、"深沟",筑"高垒",建"栅栏"的形式来困死城内守军的同时阻击太平天国援军,最终达到消灭对手有生力量的同时拿下城池。这就有意思了,湘军猛将云集战无不胜,为何非要搞"龟壳战术"拖死对手呢?湘军为何不直接搞"攻坚战"或者是"运动战",干净利落地消灭太平军呢?就"纵横国史"看来,其原因很简单,即是湘军人数太少,搞"攻坚战"、"运动战"只有死路一条,李续宾在三河镇全军覆没就是一个惨痛教训。1858年8月,悍将李续宾从湖北进入安徽,所部7000人一路拼杀,连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留下一千余人驻守舒城后,立刻率主力直扑庐州三河镇,想摧毁太平天国粮草供应基地。结果相当惨,6000余人被10万大军包围,无一幸存。

相对于太平天国百万雄师而言,湘军巅峰时刻最多10万,这还是在攻克南京时候的数字。1861年,曾国荃围攻安庆,吉字营9000,杨载福水师4000,鲍超、李续宜、多隆阿等2万人在外围策应,总计3万左右;其他各地湘军,只有刘长佑9000余人堪称规模,剩下都是一两千。1862年11月,雨花台决战时,湘军在前线的主力就三万余人,李鸿章、左宗棠率领的湘军分支,总计2万左右。那么,为何湘军人数就这么少呢?原因有二:其一,湘军并非国家正规军,其丰厚的军饷来源于将领自筹,有时靠地方补贴,这就限制了湘军之规模,因为将领无法养这么多兵。若是军饷不按时发放,士兵容易哗变,如鲍超"霆军"就曾因军饷问题闹事,部分投靠太平天国汪海洋部。其二,既然湘军不是国家正规军,清朝自然不放心其规模太大,以免导致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