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中国最大对手出现,不是美国,而是它!(2)

2021-08-11 11:26     凤凰网

与此同时,玉米却出现了另一番“异象”。玉米播种面积从2003年的2406.8万公顷上升至2015年的3811.9万公顷,增长近54%。在东北与内蒙古等地区,玉米大大挤占了大豆种植面积。2010年以后国际市场小麦、稻谷、玉米与大豆价格出现较明显下滑,但玉米产量增加,价格却不降,国际价格普遍低于国内价格。不仅如此,玉米连年产量大于消费量,积累了大量库存,库存高时相当于年消费量的140%左右。2014年国际粮食价格显著下降后,国内粮食拍卖成交率显著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库存高问题。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至2015年连续十二年增产,2016、2017年也保持了历史高位。

但掰开细项,玉米“价格高、产量高、库存高”同时存在的怪象,与大豆“需求大、产量小、进口多”的奇怪景象,似乎可能相互解释,又似乎让人陷入了更多的问题中去。

大豆背后是粮食价格市场化机制和土地流转机制

无论是大豆或玉米,背后都是中国农业,而中国农业背后,是价格机制和土地制度。

粮食价格形成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工业品基本由市场供需确认价格,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刚性,而其供给周期相对较长,农产品价格易受供给端影响。

我国的粮食价格管理体制经过了多轮改革,2004年起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2008年,确定临时收储制度,实现了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对市场价格机制造成一定扭曲,且临储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偏离初衷,造成了国内粮食产量高、库存高及进口量高的“三高问题”,并带来财政负担加重和国内仓容不足等。目前,大豆与玉米已分别在2014年、2016年停止临储收购,但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库存的消化及生产供应的重新平衡,恐怕还需要时间。而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也恐怕还需要继续深入和完善。

此外,大量进口与价格优势不无关系,而价格优势与成本关系密切。过去十余年,中国粮食种植成本大幅上涨。2004年,稻谷、小麦、玉米与大豆的中美种植总成本比值只有0.51、1.37、0.73、0.75;2015年,四种作物成本比值为1.24、3.10、1.56与1.39。其中差异最大的是人工成本项,以亩计算,美国小麦、玉米与大豆20-30元人民币,稻谷100元人民币左右;中国基本为350-500元人民币。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