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中国最大对手出现,不是美国,而是它!(3)

2021-08-11 11:26     凤凰网

中国单位劳动成本仍低于美国,因此人工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造成的,人均耕种面积较小,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难以开展,所以人工投入过高。近年来,中央非常注重促进、支持粮食规模化生产,但要想解决问题,未来恐仍需要更大魄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飞机带来的第二个问题

飞机是这次“贸易战”中的另一个焦点。

去年底,美国贸易代表团访华,波音公司与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签署了300架波音飞机的采购协议,总价值超过370亿美元。

此次中国限制的是空载重量在15000公斤至45000公斤的飞机,恰好覆盖了美国波音公司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机型—波音737系列。而前不久第二次试飞成功的中国国产C919,恰好就是将737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机型。

我们将C919叫做自己的大飞机。中国的大飞机制造之路,非常曲折。

20世纪70年代,国家启动“708工程”,全国航空工业300多个单位的各路精英被调集参与大飞机“运-10”的研制任务。1980年9月,“运-10”成功首飞,并先后7次飞抵起降难度最大的西藏拉萨贡嘎机场。“运-10”机体完全国产化,是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使中国成为继美、苏和欧盟之后第4个能自己造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然而由于种种因素,1985年“运-10”宣布下马。运10的“夭折”,导致国内航空制造业十年的断档和大量的人才流失。中国陷入了“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或者空客”的进出口尴尬。

此后,中国也曾提出飞机工业发展“三步走”计划,企图走上国际合作的道路。但是,在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上,外国飞机制造商绝不肯做丝毫的让步。“三步走”计划宣告失败。

二十多年后,经过不懈争取、论证,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工作开始实质性启动。

2015年11月2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

2017年5月5日,第一次离开地面进行首飞 。

大飞机背后的产业政策

大飞机背后,是一国的产业政策。

大飞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航空工业水平的体现,航空制造业差不多代表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顶尖水平。

全球只有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具有市场化成功经验。其发展过程中,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身影从来都强势存在。

美欧均将航空发动机产业视为保持大国地位的核心。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研发周期长、费用巨大,美、英、法等国一直通过国家支持和投入,“预研先行”。美国仅IHPTET一项预研计划就持续长达17年,总投资高达50 亿美元,相当于我国20年发动机预研总投入的6倍。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