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后,如果传位儿子而非弟弟,宋朝还会“重文抑武”吗?(2)

2021-07-24 11:20     360kuai

与此同时,赵匡胤为了从制度上真正巩固"重文抑武"政策,他还在太庙的寝殿里立了一块"誓碑",碑文中有一条:"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要求子孙后代发誓谨守,这样就确保了文官的任职安全,也将文官抬高到了与皇帝共治天下的高度,这为"重文抑武",提供了制度保障。

然而,如果说赵匡胤为"重文抑武"政策打下了基础,那么将这个政策发挥到一定高度、开创后来文化繁荣局面的人,则是他的继任者宋太宗赵光义。也就是说,宋朝文化繁荣,赵匡胤是奠基者,赵光义是将这种构想发扬光大者。

赵光义虽然也是武将出身,但他与哥哥赵匡胤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更有文化素养,我们并不熟知的是,赵光义一生写过2000多首诗,《全宋诗》收入他的诗作500多首。而在文化发展上,他更是不遗余力。赵光义在位期间,专门组织人编辑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三部大书,北宋四部大书,他编了3部。

宋太宗在位时间长,他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顺时应势地推行兄长皇帝确定的"重文抑武"国策,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广征图书、扩大科举、重用文人。而他后面的继任者,都是他的亲子亲孙,他们继承推行,将"与文人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一以贯之,最终形成了文化的空前繁荣。

因为赵光义的文化素养和与兄长观点的高度一致,使这一国策得到了更好的贯彻和落实,倘若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芳,其实无论传给赵德芳或者赵德昭,这个政策都很难贯彻得赵光义这么好,原因一是他们没有这种文化素养,二是他们没有这种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