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匈奴西迁的踪迹 ——试论匈人、匈奴同族说(3)

2022-09-30 05:59     360kuai

公元46年,匈奴境内发生了大规模蝗灾,国力衰弱。乌桓趁虚攻之,导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经略西域诸国与汉时战时和。公元73年窦固出塞,征讨北匈奴,破呼衍王于天山、蒲类海。汉于伊吾屯兵设将尉。与此同时,班超排除西域诸国中的匈奴力量,稳固了汉朝在这一地区的势力。随后十年间,汉匈在西域反复拉锯,冲突不断。至公元87年,北匈奴由于连遭鲜卑、丁令等族攻侵,部众开始出现大规模叛离。公元89年,窦宪破北匈奴于稽落山,斩名王以下三千人,日逐王部降汉。后,公元91年,汉将耿夔破北单于于金微山。北匈奴向西北逃离[1]214-221。

匈奴在公元91年惨败后,向西北方退却,来到了乌孙境内。《后汉书》有云:"明年(91年),北单于为耿夔所破,遁走乌孙……" [2]1520根据《北史·西域传》记载:"悦般国(据肖之兴考证,北魏时期的般悦国在汉代乌孙故地。此时的乌孙国是为汉以后南迁的新国[3])在乌孙西北……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 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4]3219,因此,北匈奴很有可能跟随单于于公元91年左右前往康居,公元91年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匈奴西迁历程的开始。然而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北匈奴在退却乌孙后并没有继续向西的迹象,反而在此后的十年里,收拾残部,经略周边区域,并重新尝试与汉朝和亲(公元104年,汉和帝时):"单于不忘汉恩,追念先祖旧约。欲修和亲…"[5]2946然而,和帝此时以其旧礼不备为借口拒绝了北匈奴的请求。公元105年,北匈奴遣使,愿将王子为质以求和亲。同样遭到汉朝的拒绝。由此,北匈奴与汉朝再次对立.此时的汉朝廷由于经营西域徒耗资费,已经撤销了西域都护,这无疑使得北匈奴在这一地区卷土重来,威胁西域诸国。汉永初六年(公元113年),朝廷派索班镇抚西域。匈奴人随后举兵杀死了驻守伊吾的索班,汉匈矛盾激化。 北匈奴诸王辗转西域各地与汉军冲突不断。此时的汉王朝方才意识到在西域重设护府的重要性,遂任命班勇经略西域。在镇抚西域诸国,稳定了局势之后,班勇于公元125(延光四年)年发兵攻打北匈奴呼衍王,"呼衍王亡走,其众二万余人皆降。" [6]1590又"北单于自将万余骑入后部(车师),至金且谷。勇使假司马曹俊驰救之,单于引去…是后车师无复虏迹。" [6]1590此后,勇因谗言下狱。汉匈之间的直接冲突虽逐渐减少,但西域诸国在接下来的十数年间却依然与北匈奴时战时和,甚至与北匈奴联合侵犯过汉朝酒泉(永寿年间公元156年左右)。以上描述都说明了,在公元91年至156年间,北匈奴仍活跃于西域和汉朝边关地区。在笔者看来,《北史》所载北单于西迁康居的说法,可能只是单纯描述单于逃亡的踪迹,并不能成为其举众迁往康居的标志。理由有三:其一、在公元91年北单于败亡后,汉朝也在西域撤出相应机构,政治的真空使得北匈奴势力再次回归西域。归来的北匈奴肯定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绝非老弱之民可以把控。其二、从延光四年班勇对北匈奴的战争来看,战胜呼衍王后,北匈奴单于随即领兵而至,增援呼衍王。由此可以推断,北匈奴王庭不可能位于比乌孙还要遥远的康居国。最后,汉臣张珰有言:"北虏呼衍王常辗转蒲类、秦海之间,专制西域…" [7]2911蒲类即今天新疆巴里坤湖,秦海则指黑海地区。北匈奴要常年来往于这两片相距遥远的地区之间放牧生息显然不太现实。所以,张珰所言只是在强调匈奴贵族的行踪轨迹。回看《北史》所载,谓北单于西走康居,恐怕也是此理。从相关文献看,至少在公元156年之前,北匈奴政权及其部众主要的活动中心应该在乌孙和汉代西域之间,并没有完全离开原先活动的区域。因此,匈奴族西迁历程的开端当定于公元156年之后。

(二)康居时期

我国学者齐思和认为,公元91年之后,崛起于匈奴故地的鲜卑部落不断向北匈奴施加压力,使其无法在乌孙立足,遂决定西迁康居[8]。但是,这一说法所依托的文献仍旧是《北史》所言。根据《魏略·西戎传》(《三国志》所引)中的记载"康居,本国无增损也(相对于汉代而言)。" [9]862可以推断,在曹魏景元之前(作者曹魏郎中鱼豢所处时代约260年)康居国并没有受到外来部族的占领。这显然与《北史》所说金微山之败后,匈奴将老弱留于般悦国(乌孙),便由单于领导,西迁攻占康居存在矛盾。笔者认为,北匈奴西走康居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匈奴曾多次为汉军击败西逃,从其以往的逃亡方向来看,其单于西走康居是常有的事。郅支单于也曾在康居国筑有郅支城,并以此为据点对抗汉军。另外,从呼衍王辗转于蒲类、秦海的记录来看,康居似乎是两者间陆上通道的捷径。最后,康居曾是匈奴的属国,匈奴单于举众迁居于此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应当指出,北匈奴西迁康居的时间应晚于公元91年。结合之前分析,公元91年至公元156年间北匈奴仍活跃于西域地区,并为汉代史籍所记录,因此《北史》所云北匈奴举众迁往康居的时间当在158年之后。根据日本学者内田吟风的说法:"北匈奴并没有在西历158年时直接袭夺康居国本土,他们似大概在康居附近或边缘地区…即郅支单于曾以其地为临时根据地的坚昆国的北方。"[1]225这一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吉尔吉斯草原地带。另外,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康居国)其王居苏薤城。" [10]2544这一地区显然不同于汉代时期的康居中心。《汉书·西域传》有云:"王冬治乐越匿地(越匿地乃地名,莫任南先生认为,其在锡尔河流域[11]。到卑阗城…"[12]3891 (据清人徐松考证,卑阗城在汉代是为康居都城。丁谦认为其位于塔拉斯河与锡尔河北岸间)。说明在晋书成书的年代,即晋武帝公元280年左右,康居都城已由卑阗城迁于苏薤城。而苏薤城在今天的萨赫里·萨布兹。显然康居曾在三国魏时代(260年)后向南迁居。至于南迁的原因,笔者认为,显然是受外来入侵的影响。相较而言,北匈奴是最有可能侵占其中心地带(锡尔河北岸康居故地)的元凶(大月氏由盛转衰,柔然尚未兴起)。将这一证据比较《魏略·西戎传》所云曹魏景元之前康居本国并无增损的记录,我们可以得出康居国中心遭受匈奴侵占的时间当在公元260年至280年间。因此,结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为公元158年后北匈奴完全消失于文献记载做出如下解释:他们在公元160年前后受鲜卑压迫来到康居境内,但其在这一时期的活动范围应限定在康居边缘和乌孙之间。因为史书只说到鲜卑居匈奴故地,西击乌孙,并没有强调其对于乌孙的占领。所以,北匈奴很可能以乌孙为中心与鲜卑人展开了长期拉锯,而将吉尔吉斯草原作为他们的后方根据地。由于鲜卑势力的阻断,这一时期的北匈奴失去了与汉联系的通道,故文献中鲜有对其动态的记载。公元260年以后,出于鲜卑强势的压迫或其他未知的因素,才使得北匈奴向西迁徙,攻占了康居位于中亚的中心地带。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测,直到公元260年到280年间,北匈奴人才来到了今天锡尔河北岸的康居生活。

(三)北匈奴最后的踪迹--粟特(奄蔡)时期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