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的明朝,疆土如何越变越小的(3)

2021-07-09 15:40  360kuai

永乐元年(1402年),或许是出于靖难之役之前对宁王的忌惮,明成祖朱棣将原本威慑建州女真、兀良哈三卫的大宁都司内迁至保定,而遗留下的权利真空,也导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兀良哈三卫借助明王朝土木堡之变,占据了辽河上游地区。

即便是被称为明君的明宣宗朱瞻基,在他统治内大明王朝的疆域也是一直处于收缩状态。受累于明成祖朱棣的用兵造成的财政负担,宣德二年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被裁撤,明军撤出越南;宣德五年,开平卫内迁,宣德九年,奴儿干都司裁撤,这样的举措配合在对待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也造成了明朝几乎丧失了在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以及他对于瓦剌在蒙古高原的崛起采取坐视不顾,关西七卫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也终于导致瓦剌强大起来。

正统三年,有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塞外江南"之称的河套地区沦为瓦剌之手,而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明王朝精锐损失殆尽,关西七卫也倒向瓦剌。好在,不久瓦剌内乱,哈密复归,但即便如此吐鲁番汗国的强大,也让关西七卫不得不迁书求救,但大明王朝此时能够做的也只是书面谴责。弘治八年,大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唯一一次出兵哈密,打败了吐鲁番的犯边之举,但撤出之后仅仅18年,1513年,哈密卫为吐鲁番汗国占据,关西七卫之地沦陷。及至嘉靖七年(1528年),嘉峪关以西全部沦为吐鲁番汗国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