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丝路

2021-07-08 13:30     360kuai

渤海国"常习华风"的结果之一,就是它需要与同样"全盘唐化"的新罗彼此竞争在唐朝主导的"汉字文化圈"中的国际地位。

新罗兴起于朝鲜半岛的东南部。高句丽灭亡后,新罗人乘虚占领了原高句丽的部分领土及百济全境,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断向北扩张领土。随着渤海实力的不断增强,它在陆续兼并原高句丽故地上的每一个进展,都使实际上已控制了高句丽故地南境大部分领土的新罗人感到了威胁和不安,急忙"征何瑟罗道丁夫二千,筑长城于北境"。到了大武艺执政时期,渤海与唐交恶,竟至兵戎相见。新罗王金光兴在接到唐玄宗的诏书后,立即发兵协助唐朝夹击渤海国,只是因为天降大雪,道路险阻而造成新罗军队的"兵士死者过半,竟无功而还"。直到后来渤海停止对外扩张,推行"文治",双方的关系才没有坏到彻底用武力说话的地步。

在唐朝看来,渤海国和新罗国都属于其藩臣,唐设置"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初衷便是管理渤海与新罗"两蕃"事务。按照惯例,在唐廷朝会时,新罗使臣位置历来排在渤海使臣之先。在公元897年的朝贡中,渤海对此提出了异议,理由是自己比新罗强大,排位也应该在其之前(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唐、新罗、渤海此时都已经只剩下不长的寿命了)。结果唐廷决定次序不变。新罗对此当然大为满意,由著名的文人崔致远执笔,撰写了《谢不许北国居上表》呈给唐廷,顺便用"疣赘部落,靺羯之属"这样的词语奚落了渤海一通。

两国所争者,还不只是礼仪座次。唐朝在科举考试上,考虑到外国人和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的实际,在考试政策上施以照顾特设宾贡科。考生在科举中的名次,无异于代表了本国的"唐化"水平,自然就被渤海与新罗双方上升到国家荣誉的高度。872年渤海人乌炤度的科举名次排到了新罗人李同之前,气得崔致远大骂同胞李同是"永贻一国之耻"。两年后,崔致远亲自出马考中进士,才算替新罗挽回了些许面子。公元906年,已做了渤海国相的乌炤度派儿子乌光赞参加唐朝科举亦获宾贡。这次他的名次排到新罗人崔慎之的后面。这下轮到渤海不满意了,恰巧乌炤度本人这时正在唐朝朝贡,见此情形,便上书朝廷,要求将乌光赞的名次排在崔慎之之前。唐廷对此事很重视,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核实,最后得出结论:新罗人崔慎之确实才学强于乌光赞,名次在前不改。渤海与新罗两国在科举领域(实质就是唐文化方面)的明争暗斗,由此也就可见一斑了。

尽管渤海与新罗关系远远称不上和睦,两国毕竟比邻而居(两国以泥河即今朝鲜咸镜南道南端之龙兴江为界)。因此在渤海的对外交通路线中,还是有一条名曰"南海新罗道"。它自东京龙原府沿着今朝鲜半岛东海岸南下至新罗的泉井郡(今朝鲜德源),其间共经过39驿,全程为585公里。按照《三国史记》的记载,公元790年与公元812年,新罗曾经两次遣使"北国"。其北上渤海国的路线,可能便是沿着这条"新罗道"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