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马克之冠:迈阿密公寓倒塌,美国政府为什么不急着救人?(2)

2021-07-08 08:31     观察者网

英国在大殖民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成本极其敏感,这种敏感有时已经到了比较神经质的地步。所以为了维持一个较低的殖民成本,英帝国当时特别热衷于推动其殖民地形成自治机构,英帝国则通过关税、法律等制度建设,海军、贸易等物质基础,代理人、总督等人为因素,对殖民地进行控制。

这在降低了殖民成本的同时也导致了英帝国的海外领地和殖民地普遍具有较强的分离主义倾向,这一政治状态极为深刻地塑造了各大海外领地的社会形态和政治面貌。

再加上英帝国本土(不列颠)和殖民地之间在诸多贸易事务上具有事实上的竞争关系,对政府的疏离和排斥成了英帝国治下各大海外领地的一种社会共识而存在,这种社会共识成了美国社会对小政府极度痴迷的思想来源。

而实际上,美国在这方面还要更严重一些。

尽管美国的文宣机器极其热衷于把北美独立战争描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恢弘史诗,但实际上这场战争的具体经过颇具闹剧色彩。

当时宣布独立的北美十三州在共同抗敌问题上各怀鬼胎,因此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极为常见。当时各州自己的军队加起来有好几十万,但是它们拼凑起来交给大陆议会指挥的军队,也就是后来美国军队的前身大陆军,一开始只有十个步兵连,连专属炮兵都没有。

而这支军队名义上的总司令乔治·华盛顿本人,更是一个光杆司令。大陆军由各殖民地的部队拼凑而成,这些部队由来自各州的军官指挥,这些军官只听从本州自治机构的命令,华盛顿本人是指挥不动他们的。

要实施军事行动时,通常是华盛顿以略带哀求的口气和各州的军头们商量着办。做通思想工作了,这些军头们跟着他去打一打;要是这些军头们临时决定打道回府,华盛顿也没什么办法,并不存在军队中通常应该具备的上下级令行禁止的关系。

资料图来源:维基百科

对政治统一的排斥,在建国之初就深入美国骨髓,连独立战争都是各打各的。有趣的是,这种内在的政治分裂本身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政治共识,以至于国家可以藉此维持存在。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大陆军的初阵,不是去对付英军,而是北上进攻加拿大。

因为当时对于大陆议会的分离主义分子来说,相比英帝国,他们对那些反对和英帝国开战、主张继续效忠于英帝国的效忠派更为痛恨。

需要指出的是,效忠派在当时的十三州可不是什么“一小撮”反对势力,而是广泛存在且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例如美国的“立国先贤”之一、《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头像被印在100美元钞票上的美国首任邮政局长本杰明·富兰克林,就长期在分离主义和效忠派之间左右摇摆。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更是一位铁杆效忠派,在他彻底投入分离主义的怀抱之后,他的儿子与他断绝了关系。

分离主义分子对这些效忠派恨之入骨,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施以政治迫害,游街示众和当众毒打属于常事,私刑处死也不罕见。

分离主义分子强迫十三州民众在这个问题上选边站,没有中间地带,这导致当时十三州社会处于一种白色恐怖的氛围,不少人为了表态而不得不与亲人朋友决裂。一个康涅狄格州的效忠派如此描绘当时的情况:“邻居反对邻居,老子反对儿子,儿子反对老子,谁要是不肯把自己的剑插进亲兄弟的心窝,他就会被视为恶棍。”

当时很多效忠派逃往北方英帝国统治较为稳固的加拿大,而大陆军初阵之所以以加拿大为目标,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惩戒这些逃亡的效忠派。

时至今日,这种攘外必先安内式的先搞死政敌再对付外敌的恶疾,依然纠缠着美国。

在过去一年多的疫情中,我们看到整个美国社会相比击退病毒,更热衷于拿病毒做文章去击退自己的政敌,从上到下莫不如是。

各级官员们把疫情视作一个攻击政敌的好机会,他们在电视上妙语连珠,机锋四起,舌灿莲花,人均辩经大师;但是在面对日益失控的疫情时,他们就如诸葛亮抨击江东大儒时所说一般,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民众也好不到哪里去,反对居家禁令,反对戴口罩,反对海滩禁令,反对交通封锁,反对疫苗,最开始还有人反对疫情这件事本身,坚信这是政府编造出来的谎言;为了反对居家禁令而上街游行示威,为了反对戴口罩而故意对着其他人咳嗽,为了反对海滩禁令而故意在海滩聚集,为了反对交通封锁而驾车冲卡,反对疫苗更是美国社会的一门显学。

反对一切,打倒一切。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