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逻辑错误。这也是后人读史书所犯的错误:用结果正确与否,来映证过程正确与否。
因此,公元197年,袁术僣号称帝失败。所以后人及史书则说袁术狂妄愚蠢,竟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谋朝篡位,注定身败名裂。如果袁术称帝成功,并一举统一南方,甚至结束军阀混战,终结汉末乱世。那么袁术称帝的行为在后世看来,绝对是英明神武,比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一千,道一万。袁术称帝,有利有弊,有风险有利润,全在袁术的取舍。称帝的坏处无外乎是冒天下之大不讳,离心离德,令士族失望,让国人伤心,动摇根本,给其他诸侯落下攻击的理由。称帝的好处无非是掌握国家权力,可肆意封官加爵,借以拉拢到一部分对官职渴望的人来效力卖命。袁术称帝的主观原因,或是手下的劝说下或是威逼利诱下,不得不僭号称帝。毕竟跟随袁术在南阳割据的很多人都想水涨船高,拥戴之功,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乃至三公九卿,唾手而得。
更为关键的是,一旦称帝,跟随袁术打天下的手下的爵位和职位都能得到提高。这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希望通过这样的捷径获得。不然也不会再现最具杀伤力谶言"代汉者,当涂高也"来暗合袁术的名字。从而让袁术自以为顺天应人。涂是通假字,通"塗"或"途",都是道路的意思。而袁术的名"术"本义就是"城邑中的道路"。而字"公路"与道路的关系就更加直白了。这即说明了袁术的名和字是相关又与谶言相契合。
袁术称帝的主观原因与24年后诸葛亮劝说刘备称帝时的理由何其相似,即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只是最后袁术失败了,所以就成了一场闹剧,成为历史的笑话。而刘备父子在川蜀关起门来,当了四十二年皇帝,所以诸葛亮劝刘备当皇帝的事,就成为一代佳话。因此,同一个战略,实施的人不一样,结果也会完全不一样。而结果的完全不一样,却和战略的好坏是无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