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和玄奘法师是同时代的人,比玄奘稍晚一点。王玄策曾经四度出使印度(有说三次),开始也是见到的戒日王。不过,他是以唐朝外交官的身份代表国家去的。玄奘西行,翻译了诸多佛家经典,创作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而王玄策也创作出了《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带回了宝珠、大珍珠、象牙佛塔、舍利宝塔、佛印等印度宝物,并引进了印度先进的制糖工艺,成为中印“西藏——印度路”的主要开拓者。??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发生在戒日王去世后,戒日王没有子嗣,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为王,采取敌视唐朝的政策,因此王玄策这个三十人的使团就倒霉了,不但其他印度邦国进奉的财宝被抢,连王玄策和副使等使团人员也当了那伏帝的俘虏。好在那伏帝不得人心,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偷偷将王玄策及副使蒋师仁放出,二人成功越狱逃出生天。做为“天可汗”唐太宗的使臣,竟然被印度小小的邦国俘虏,是可忍孰不可忍,二人下决心一定要报仇雪耻。??
吐蕃借兵给王玄策自有其目的,中天竺国力不敌吐蕃??
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并没有返回唐朝搬请救兵,而是来到了天竺国的近邻吐蕃,也就是现在中国的西藏高原。吐蕃王朝那时候是一个强大的王朝,国王正是迎娶过唐朝文成公主的松赞干布。吐蕃实际上是长期与唐朝为敌的,但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不敌唐朝,因此二国联姻,化敌为友。吐蕃因为,与印度为邻,领土争端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古时候的国王们,大多雄才大略有领土野心,靠拳头说话的。几乎所有的大国,都是打出来的江山。当王玄策向吐蕃王提出借兵报仇时,正合吐蕃王的意愿,一来可以给唐朝一个人情,二来可以借机扩张领土,何乐而不为呢???
和印度临近的还有一个国家,名叫泥婆罗国,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那时候远比现在强大,是吐蕃国的属国,当王玄策提出借兵时,吐蕃国借兵一千二百兵精锐骑兵,泥婆罗国借兵七千。于是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便带领着这八千子弟兵返回中天竺报仇雪恨来了。要说那伏帝还真是个草包,举国之力竟然打不过王玄策这区区八千人,一番激战王玄策擒获了阿罗那顺和其妃子、儿子,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王玄策高高兴兴押着俘虏回长安报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