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存亡之际,崇祯提议捐饷,士大夫阶层为何还在哭穷?(2)

2021-07-01 20:00  360kuai

明朝中期,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从美洲流入,人口暴涨,社会生活和民间餐饮有所丰富。随着当时中原局势的长期稳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了嘉靖皇帝时商品经济迎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模式的变化冲击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促使他们由明初注重气节、不屑依仗官位去发财的名节高士逐渐演变为贪图享受、以权谋私的官商群体,不再崇尚清廉了。

后来张居正主政改革,迎来了"隆万中兴",大明官场风气有所好转。只是张居正去世之后,追逐名利、发家致富的风气再度袭来。在一定程度上,晚明的国库空虚正是被这些朝臣消耗殆尽的。对钱财的迷恋取代了尽忠职守的传统儒家信条,士大夫们遭遇的事务但凡能牵扯到国事的,均会以此向朝廷报销。如此以来,当崇祯要求朝臣捐饷时,又怎么可能如愿以偿呢。

※ 朝臣未曾料到大明骤然灭亡?※

虽然即位之初就遭遇了内忧外患,然而崇祯皇帝所接手的大明局面其实并不算十分差劲。松锦之战虽然明军损失惨重,然而依旧还有关宁军坐镇边关,河北、山东等地官兵也数次抵御了"清兵入塞",清军一时半会儿还无法彻底摧毁明军防线。另一方面在1640年之前,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遭到了数次败仗,朝廷当时已经将主力转而围剿张献忠的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