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离开关中前,与百姓约法三章,答应与民秋毫无犯,赢得了人心。项羽进入关中后,就先杀掉了子婴和秦国贵族后裔,子婴是秦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有贤王之名,只不过他登基时起义军已经兵临城下,秦朝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秦朝的这些人毕竟也是王侯将相,在秦国有一定的名望,本可以用他们安抚人心稳固政权,项羽并没有这个政治嗅觉,在这一步上已经输刘邦一筹了。且项羽入主关中为王,本就背弃了当初定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虽然这只是一句空话,但同时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谁拳头大谁就当老大,到时候真争起来,谁也别说谁不够格。
项羽太不把别人当回事。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除掉刘邦,反而把给他提供情报的曹无伤顺口就给卖了。韩信原在他麾下效力,数次建议项羽一概不用,素有大志的韩信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分封诸侯时,有功者不能尽赏,搞得很多人心中不服。韩王成希望能回归故土,就被项羽杀掉。而且还派人杀掉了起义之前立得义帝,即便是在楚国,这种做法也是不得人心。
定都时偏要放弃险要的关中,而选择回到易攻难守的荥阳,说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军事远见在这次表现得出奇的低,有人直言,这种做法就是沐猴而冠,就被项羽烹杀。范增为项羽尽心谋划,陈平略施小计就让项羽对其失去了信任。刘邦呢,韩信要求封王,刘邦虽然内心大怒却还是不动声色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楚汉之争刚开始,项羽放弃救援关中而转攻反叛的齐国,大军远东作战,给韩信拿下关中赢得了时间,自此刘邦有了关中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主动。项羽虽然数次击败刘邦,但是始终不能将其彻底消灭,英布、彭越不断骚扰项羽的后方。各方诸侯要么观望,要么反对他,项羽还要受到这些诸侯的牵制。刘邦自荥阳大败之后,便看出来这些诸侯不可靠,派韩信一一将其平定,之后双方即将开始大决战。
这个时候的项羽已经是强弩之末,便答应与刘邦以鸿沟为界,化疆而治,项羽再一次表现了他的天真。当初自己没把盟约当回事,现在却指望刘邦遵守盟约?楚军前脚刚撤走,汉军后脚就追了上来,垓下一战受了韩信十面埋伏,刘邦还不忘攻心为上,又来了一手四面楚歌,进一步瓦解楚军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