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即现在的辽东半岛,很早以前也是中国统一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的隋朝和唐朝都有皇帝下令征讨过高句丽。为了征讨高句丽,隋炀帝耗费了全国的兵力、财力,但是,因为辽东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隋朝只懂得陆战的军队,在和高句丽军队的水战中,一点都占不到优势,后来更是损失惨重,派到高句丽打仗的三十五万隋军中,回来的仅仅两千多人。
让老百姓忍无可忍的是,隋炀帝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很快就进行第二次征讨。客观地说,隋炀帝的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并非没有一点战绩,此时的高句丽已经被打得即将弃城投降了。但是,就在这即将获胜的关键时刻,隋朝内部的掌握者,督查运输河南粮草大权的杨玄感,却把准备运往前线的军粮扣了下来。杨玄感当时担任礼部尚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杨玄感举兵反叛后,不少关陇勋贵子弟们纷纷响应,反叛势力越来越大,很快就打到了东都洛阳。杨广得知消息后,只好无奈从高句丽撤军,从此,他也就背负了征讨高句丽失败且劳民伤财的骂名。可以说,杨玄感叛乱大大加快了隋朝灭亡的速度。不久,隋炀帝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因隋末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
之后,隋炀帝依例北巡长城,始毕可汗率兵将其围困在雁门,隋炀帝派人向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北边有急... ...自此,他的帝国快速崩塌。从历史评价来看,隋炀帝确实背负了"暴君"、"亡国之君"的骂名,但是,隋炀帝确实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他是想建功立业的,只不过,他没有客观地从隋朝的国力出发,对老百姓过于残暴,最终,招致天怒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