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年前,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 38 岁三轮车夫,如今怎么样了?(3)

2021-06-13 09:32     世界华人周刊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蔡伟便关注起国学网,没事就上网与同好古文字的网友切磋交流。

他给自己注册了一个账号,取名 " 抱小 ",有 " 志向小学 "(" 小学 ",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的意思。

彼时,裘锡圭先生已经是古文字学界的泰斗,蔡伟早在高二时,便拜读过先生的作品,仰慕久矣,很想找机会与大师交流。

● 裘锡圭先生

1995 年,蔡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裘锡圭先生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十多天后,真的等来了裘老的回信。

● 裘锡圭先生写给蔡伟的回信

时隔多年之后,蔡伟回忆起这封手书,依旧无比感动:" 这个信的内容如今都能背下来了。"

裘锡圭先生在信中充分肯定了蔡伟自学的努力:" 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1996 年 3 月 15 日,蔡伟赶往北京,有了与裘锡圭先生的第一次见面。这短短的一面之缘,恍若一缕烛光,照亮了蔡伟孤寂漫长的求知路,让他在长达十几年默默无闻的摆摊生涯里,从未放弃思考与阅读。

1997 年 1 月,裘锡圭先生在《文物》上发表《< 神乌赋 > 初探》一文, 坦言对《神乌赋》中 " 佐子 " 一词未能找到合理解释。

蔡伟看到文章后,很快写信给裘老,认为 " 佐子 " 应理解为 " 嗟子 ",嗟,叹息的意思。

裘老见信,茅塞顿开,连连点头,直呼蔡伟的说法 " 甚为有理 "。

此后,裘锡圭先生开始持续关注蔡伟在国学网上的动态,每有更新文章,都仔细阅读,越发觉得这个锦州 " 小贩 " 不一般,功底深厚,超乎常人。

" 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

渐渐地,蔡伟的名字开始被更多学界人士知晓。但从 2007 年开始,他在国学网上的动态,变得越来越少。

爱才心切的裘锡圭教授曾不止一次地建议蔡伟考研,但都被蔡伟婉拒,毕竟大龄又偏科的他,按照正常招考流程,很难通过。光英语一科,就足以将进入复旦的通道锁死。

见蔡伟在国学网没有了动态,裘老更是担心他的情况。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蔡伟的妻子病了,原本摆摊的微薄收入难以负担治疗费用,无奈之下,这个朴实的男人只好改行当三轮车夫,赚钱付医药费。

" 多的时候一天能挣 30 来块,比摆摊强,但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于生活的催逼之下,蔡伟只好放下爱好,闷声蹬车。

闻此窘境,裘锡圭先生深感怜惜,不忍就此失掉一位古文字研究人才,决定帮蔡伟一把。

2008 年,复旦大学正好合作参与了《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在裘锡圭先生的力荐之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研究中心特聘请蔡伟为临时员工,协助编纂。

一个三轮车夫,忽而加入古文字专家团队,放现在也是难以想象的奇景。

更令人眼亮的是,这么一个没有任何头衔的三轮车夫,愣是凭着自己多年的自学积累,出色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更多专家的认可与赏识。

编纂工作一结束,蔡伟很快又陷入去留的两难。留下吧,工作已结束;回去吧,梦想难再续。

一边是心心念念的古书,一边是养家糊口的三轮,理想与生活,蔡伟也很是无措:奈何不能两全,徒留一声叹息。

然而在蔡伟纠结之时,一封由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三位专家联名的推荐信和一份复旦大学的申请已经送达了教育部。

蔡伟的人生正悄然改写。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