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借鉴元朝兄弟争权、手足相残的教训,没有从剩下二十多个儿子里挑选继承人。他认定皇位继承是皇朝安全的根本,因此他制定了严密的法则,《皇明祖训》里明确规定,明朝的皇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只有皇帝没有子嗣的时候,才可以从血缘关系最近的那支挑选。秉持着这一想法的朱元璋,放弃了立藩王为太子的想法,转而立朱标的嫡长子,自己的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治国严酷凌厉,各地藩王深知自己与父亲的差距,毕竟他们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威风八面的吴王了。洪武时期的藩王遵纪守法,的确像朱元璋所想的那样,是统兵御敌的利剑,拥护天子的勤王力量。朱元璋认识到自己政治手段过于严苛,太子朱标仁爱忠厚,威望能力得到兄弟敬服,可以做一个汉文帝那样的后继仁君。可是天妒英才,仁慈友爱的朱标去世,痛失爱子的朱元璋在长孙朱允炆的身上看到了朱标的影子。
朱允炆性格亲和,接受的又是传统儒学教育,朱元璋认为孙子能够做一个圣贤之君。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征战沙场数十载的藩王并不买朱允炆的账,他们自恃劳苦功高,而且又是朱允炆的叔父,自然不想被年幼的朱允炆呼来喝去。晚年的朱元璋隐约察觉到这一端倪,但他又不忍心对亲生骨肉下手,比起功高盖主的淮西勋贵,他更信任拱卫京师的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