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基斯广场旁的原克格勃大楼
或许是因为克格勃博物馆的象征意义,卢基斯广场常被立陶宛人当作集会场所,用以声援全球各地的反政府抗议活动。这些集会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所谓的万人牵手。1989年的8月23日,在当时仍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百万民众组成跨越三国的“波罗的海之路”人链,被后人评价为“拉开了苏联解体的大幕”。这次我在波罗的海三国停留期间,恰逢1989年牵手抗议的周年纪念。大概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未见大规模集会。记得在2019年,也是同样的时间和地点,卢基斯广场上演了支持香港独立的牵手集会,还引发了中、立两国间的外交风波。
其实,除卢基斯广场外,维尔纽斯市内关于争取自由独立、抵抗外国侵略和种族清洗的政治纪念物还有很多。立陶宛议会便是其中的重要一处。这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竣工的苏式现代主义建筑群位于格迪米纳斯大道西端的涅里斯河畔,原是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代表会议(国家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的议事和办公场所。
原立陶宛最高苏维埃旧址,今天的立国议会大厦
立陶宛正式独立后,在大厦外兴建了一月事件纪念碑。所谓的一月事件,是指1991年1月,苏联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单方面宣布脱离联盟后,派兵镇压独立运动造成的对峙和冲突。当时,大量支持独立的立陶宛民众自发上街保卫最高苏维埃大楼,今天我们看到的纪念碑主体就是当年使用过的路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