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称谓是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1905)创用的,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间在清朝18行省中的13个行省旅行,足迹东起上海,西抵青藏高原,北自蒙古南到广东,详记沿途记闻,返德后出版《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其第一卷中将中国通往欧洲的贸易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李希霍芬说的"丝绸之路"是指两汉时期中原与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及印度之间,以丝及丝织品贸易为主的交通线。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一书中,将丝绸之路的西端延至地中海东岸和小亚细亚。德国地理学家胡森特的专著《丝路》,对这条沟通东西方的商道有专门描述,"丝绸之路"的称谓从此为中外学者所习用。其含意也更宽泛,约指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线,东起黄河流域、关中平原,通过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两河流域,入里海南侧的波斯高原,逾西亚两河流域,直抵地中海东岸,转而到达罗马等地。
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商品主要经此路西传。其后,丝绸之路的涵意进一步扩大,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种交通线路。陆上丝绸之路又分为"北方丝路"与"西南丝路":
"北方丝路"约指汉唐间从长安、洛阳出发,呈扇状向西展开的交通线路,分东段、中段、西段。东段从洛阳、长安经河西走廊至玉门关、阳关;中段有南道(沿昆仑山北麓、塔克拉马干沙漠南沿)、中道(沿天山南麓、塔克拉马干沙漠北沿)、北道(沿天山北麓的准噶尔盆地)之分,西段为逾葱岭西行至欧洲的线路,又分南道(沿阿富汗、伊朗高原,至巴格达、大马士革,至东地中海边贝鲁特,航海至罗马各地)、中道(即汉北道,沿阿姆河西行,至德黑兰与南道汇合)、新北道(一沿锡尔河西行,至木鹿城与中道汇合;一沿今哈萨克斯坦北部草原,经里海北,入小亚细亚半岛,至罗马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