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隋炀帝做了两个决定。一是迁都,从关中的长安,迁到天下之中的洛阳。当然这个过程得大兴土木,新建都城了,动用大量的民夫,死了一批人。将隋朝的心脏位置定在洛阳以后,他还要考虑血液的流通,汲取养分,向外辐射。成本低、速度快的水路运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开通运河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大业元年的时候,隋炀帝修建运河的庞大工程就开始了。他先修建通济渠,连接黄河和淮河;修邗沟连接淮河和长江;大业四年,修建永济渠连接海河水系;大业六年,修建江南运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六年的时间,通过修建这四段运河,隋朝的北方到东南地区建立起一张庞大的水路运输交通网络。
利在千秋
虽然隋炀帝在修建运河的时候,耗费了大量的民力,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既功在当代,又利在千秋的事情。这些工程量庞大的人工运河,缓解了隋炀帝面临的两个困境,既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将北方的政治影响力扩散出去,又可以源源不断地吸收江南的富庶的物力,来供养北方的人口。同时运河强大的运输能力,也为隋炀帝的军事行动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而且不仅是隋朝,对后世的朝代,大运河仍然有着加强南北方交流沟通、促进经济繁荣的作用。虽然随着陆运效率的提高、海运的发展,漕运的重要性日渐衰微。但大运河直到现在仍然拥有着运输作用,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还能见到来往穿梭的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