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因不是其它,而是当年诸葛亮给刘禅留下了一句六字真言,可保蜀汉不灭,结果刘禅将其记反了,所以他不但未能让蜀汉的国祚绵延,反而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诸葛亮当年到底说了什么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公元228年,他第一次北伐之前,向刘禅上表,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亲贤臣,远小人",并对刘禅解释道,他曾与刘备讨论国事,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除此之外,他还给刘禅举荐了不少贤臣,例如蒋琬、董允、费祎、郭攸之,等等。最初的时候,刘禅的确一直遵守着这六个字,不但提出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想法,还一直重用蒋琬、董允、费祎等人。就算这些人对自己要求太过严格,不许自己充实后宫,打压自己宠信的宦官,让他心生不满,他也没有对这些人不敬。那个时候的蜀汉,虽然没有多兴盛,却也得到了休养生息,不至于再被评价为益州疲敝,那个时候的他,也绝对不会被嘲讽为扶不起的阿斗。
可是到了后来,先是陈祗接替了董允的职位,与宦官黄皓勾结弄权,然后是黄皓得势,开始插手国政,最后重臣姜维,被吓得自请到沓中屯田避祸。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刘禅,从原本的"亲贤臣,远小人",变成了"亲小人,远贤臣",正是因为他亲小人,所以他听信了黄皓之言,认为魏军打不到成都,于是没有召集兵马回援,使邓艾区区数千人,便迫降了整个朝堂;正是因为他远贤臣,于是魏军来攻之时,蜀汉朝堂中,没人能够做出及时且正确的反应,只能想着如何逃亡,或者向谁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