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2月,僧格林沁军队追击捻军来到河南尉县,却发现捻军已南下鄢陵,不得已继续追击,骑兵因此和步兵部队脱离。捻军探子侦查时发现了清军的漏洞,分派了小股部队吸引清朝的大部队,然后大军回撤,步兵从中路回击,骑兵从两侧突击,轻松歼灭了这支队伍。在清兵与捻军交战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甚至连曾国藩也不敌捻军的油滑,几次歼灭不得,屡战屡败。
▲僧格林沁旧照
而当时,捻子军起义的中心地带,主要是安徽、河南、江苏的三省交界处,捻军也取得了对当地社会基层的领导实权。只要有人加入了捻子军,他所在的庄子就可以免受土匪的袭击。他们还可以处理当地的纠纷事件,大多数百姓都对其信服不已。所以,这支队伍还具备乡间百姓的支持,实际兵力超过了十万,更拥有数以百万的民间支持者。
03
然而捻军却有一项致命弱点。对付游击战役,取胜的根本在于拉拢民心,因此也有一些对付的策略。比如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建立了战略村,阻断民众与游击队的往来。僧格尔沁死后,清军就以阻断民众连接的方式消灭了捻军,即制定"查圩"政策:在各个地方建立圩寨,只要有捻军入境就把壮丁、粮草、牲畜集中起来。此外,制定"良民册"来迫使乡绅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