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教科书忽视的一支起义军,巅峰时期20万人,连曾国藩都只能认输(2)

2025-05-08 10:42  360kuai

01

其中,参与这场战役的蒙古骑兵有1万余人,但这些人却是开战前僧格林沁在内蒙急诏的牧民。受清政府百余年的和平统治,这些牧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部落的冲突,同时,他们的活动区域也被限定在自己的部落范围内。因此,这些牧民甚至也很少狩猎,不少内蒙牧民开始种地。久而久之,与华北的农民相比,内蒙的牧民也只是一些会骑马的农民。

战败的后果是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按照条约规定撤离北京,这对清政府而言可能已是最好的结果。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洪秀全带领的太平军选址南京定都,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而在华北地区,捻军又成了清政府的心腹之患。所以,在八里桥战败的这支蒙古骑兵还要继续平内的任务。

▲捻军与清军画像

捻军,虽然在教科书中,并未出现关于他们的历史,但捻军堪称清朝最难缠的民间组织,实力不逊太平军。"捻"在淮北话中是指 "一股一伙"的意思,几个人或者几百人都可以组成一股"捻子们"。和土匪有所不同,他们没有特定的窝点,平常就在家里耕田,有活动时聚集抢劫或进行武装走私。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留守天京失败,太平军的一支余部和"捻子"进行改编,捻军这才实现了武装,成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捻军真正发展为捻军后,和太平军形成配合,行踪不定。常在安徽、山东、苏州、陕西等八个省份活动,在十余年里,兵力最强时达到了二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