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溥仪手中的苹果掉落 紫禁城成了故宫(7)

2021-10-09 15:59     360kuai

来自南京博物院的绿琉璃龙纹滴水和黄绿琉璃垂兽、凤阳县博物馆的明中都宫城龙纹勾头与琉璃蹲兽等建筑构件成为展览中的亮点。而一块块铭刻着督造者和制作者姓名与制作时间的明代城砖更是明确无误地证明了历史的真实可信性。其中最为抢眼的无疑是来自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那块明万历款金砖。这是一块64厘米见方的青灰色大砖。据记载,这样一块砖须经过繁复的工序,历时两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在督造官的严格检验之后,才有机会铺设到紫禁城的宫殿之中。如此耗费工时与物力,因而获得了"金砖"之美誉。

砖离不开土,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非三大殿莫属。承载它们的是高大厚实的汉白玉基座。而规模如此巨大的基座必须落实在平整坚固的地基之上。展览以剖面图的形式,向观众揭示了"三合土"的秘密。土与石构成了建筑的基础,接下来的华彩乐章交给了木匠与画工。为了备齐物料,从1403年到1406年,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永乐皇帝专门任命了采木官,率数万军民进山采木,疏通运河,开辟道路,以便将四川、湖北、湖南一带的原木运达北京。这些珍贵的木料与巨大的石材,经过设计者反复考量,按照严格的建筑规制,一座座矗立在宫城中的指定位置。修建紫禁城的14年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参与了采料、施工和管理的工作,最终筑成这座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可以触摸的材料,让人体会到物件背后的巧思与专注;可以仰望的高度,则使人产生敬畏与崇高感。展板以彩图的形式列举了宫殿的各式檐顶,以及这些屋檐覆盖下的宫室所占据的长度与宽度,深刻地揭示了建筑物如何通过尺寸与比例表明使用者的等级与地位。自永乐至崇祯,明代共有十四位皇帝居于紫禁城,然而各自所占有的时间跨度却大不相同。

盛世安逸:宁寿宫的"乾隆工"

如果说紫禁城在明朝完成了建造、装饰与最初的居住,那么清王室入主中原后,对于紫禁城的继承却不得不先面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