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题就是现在还有哪些地方居住有鲜卑族人?现在表明,在拓跋鲜卑南征时,还有一部分没有出来的鲜卑族留在了东北地区。黑龙江南北都有,外兴安岭西边也有,乌苏里江两岸,包括海参崴一带,都住着鲜卑族人,其中大部分被《尼布楚条约》划给了俄国。在佳木斯有个镜泊湖,那儿曾经有个渤海国,也是鲜卑族人的居住地区。再后来,有部分鲜卑族人到了沈阳的西北边,这里有十几个村庄都住着鲜卑族人。这一带的鲜卑族人在后来的历史上发生过两桩事情。
一个事情就是渤海国曾经派使者送国书到唐朝的国都西安,国书是用鲜卑族文字写的,上面要求说必须用鲜卑族文字来答复,回答不出来就出兵,语气很强硬,以此来将唐朝的军,这是安禄山以前的事情。唐朝就找到李白来写回信,因为李白是鲜卑族人,他完全能写。郭沫若先生曾考证李白是从碎叶(现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唐朝时属西宋都护府)这个城市出来的,它位于原中苏友谊峰南边,这里也是鲜卑族的居住地。那边的人要到中原,必须沿着北疆的额尔非斯河和额尔非斯湖一直往东到巴尔津,到那儿渡河。中国另外还有三个有名的津,天津、河津(汾河口)及孟津(在龙门的下边),那时渡河口都叫津。
另一件事情说来话长了。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但有一个民族的名称发音和鲜卑族很相近,叫锡伯族。伊宁到伊犁之间有一个县叫锡伯族自治县,大约有8万人,他们自称为锡伯(Sibe)。我曾经到过那里,问他们是怎么到那儿去的,他们回答说是清朝康熙帝征服准噶尔盆地时,带着他们鲜卑族的祖先到了那里,然后把他们留了下来的。因此,他们不是拓跋鲜卑人,而是留在东北的另一支鲜卑族的后人。在16世纪时,东北的锡伯族被蒙古编人"八旗"。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保卫疆土,抵御沙俄的侵略,从东北的锡伯人中抽调四千多军人与家属,远赴新疆伊犁地区戍边。战事结束后,这些鲜卑族人的后裔留在了伊宁。他们沿伊犁河屯垦,修渠建寨,繁衍生息。现在的锡伯人,他们能骑善射,很多射箭冠军是从这儿走出来的。他们也的确会种稻米,吃稻米。他们有的人手中,还保留着原先从东北带来的旗帜。当年,清朝皇帝为了把他们留下来,给了他们不少银两用以兴修水利,使得伊犁河水可以方便地引到他们那里。现在那条察布查尔大渠还在用,解放后也曾要求政府帮助修理,水利工程很大,石头都是大个儿的。锡伯族人还具有语言才能,能说多种语言,如锡伯语、哈萨克语、汉语及俄语等,他们现在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能使用满文的民族了。他们会做生意,边境贸易发达。这样看来,当年翻译民族名称时,由于翻译者本身的历史知识不丰富,没有想到锡伯族其实就是鲜卑族。
后来,我到了沈阳,在东北大学恢复的时候,见到了沈阳市的市长。他说他姓慕,我说从姓氏上看来他不是汉族,当时没有说他是鲜卑族,只是问他是不是由"慕容"氏改成姓慕的。后来,他告诉我说他现在的履历表中填的是汉族,我说这不可能,我估计是鲜卑族,因为鲜卑族里有慕容这个姓的。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舅舅慕容垂就姓慕容,他是后燕的第一任君主,也是最早融人中华民族的一支鲜卑族人(慕容鲜卑)。后来,这位市长辩不过我了,终于说:"不瞒你说,我确是鲜卑族人,而且祖上是属于镶黄旗。满族是很讲究姓氏的,并用'八旗'作为军队的编制,但正四旗是正宗的满族。我们不是满族而是鲜卑族,不过很早就跟满族人合作的。"他还介绍说沈阳故宫有个很高的台子,当年皇太极就待在那个台子上。台案前附近每隔10米处有一个方块,一共有八个,左右两边各四个。这就是大臣们伺候皇上的地方,但不许上台。还有一些方块离开前面的方块约30米,这就是鲜卑族人首领待的地方,因为他们很早就臣服于满族,他们到皇宫的时候,必须先把刀剑放下,空手才能走近前面的方块,由皇帝同意后才可以上台,规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