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香港体制“碎片化”,遍布“否决玩家”,与香港现行选举制度有很大关系。自1998年以来,香港立法会分区直选议席一直是通过无“门槛”的比例代表制产生,这鼓励甚至刺激了香港政党的“碎片化”以及激进政党的产生。
在这种制度下,任何政党所获得的有效选票只要能够达到当选“基数”即可获得议席,既不需要获得该选区相对多数或者绝对多数,也不需要达到某个“门槛”,这就导致立法会中小党众多,无法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大党,使得议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此外,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激进政党的支持者虽然不是多数,但也有着相当数量的选民基础,只要这些选民的数量能够达到当选“基数”,在无“门槛”的选举名单制之下,该激进政党就能够获得议席。
德国国会选举虽然采取比例代表制,但增加了全国得票数5%以上的政党门槛限制,仅就无“门槛”这一点来说,现行香港选举制度也有很大改进空间。至于具体怎么完善现行香港选举制度,不日即将揭晓,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有一点可以肯定,不会照搬西方那一套,邓小平当年对此已明确定调。这次改变也不是要将反对派往死里打,而是要提高管治和议政质素,确保有能力的爱国者加入管治架构。议会将继续容许和欢迎不同政见不同声音的人加入,但必须是忠诚的反对派。
总而言之,对香港选举制度作出完善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变革,必将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